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7页 |
符号说明及缩略词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46页 |
·纤维素酶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真菌纤维素酶系统 | 第19页 |
·半纤维素酶系统 | 第19-21页 |
·纤维素降解真菌 | 第21-22页 |
·测定纤维素酶活的底物及其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培养基中存在复杂固体有机物时细胞和酶的定量 | 第23-25页 |
·影响纤维素生物转化的因素 | 第25-28页 |
·物理因素 | 第25-26页 |
·化学因素 | 第26-28页 |
·纤维素酶的改造和筛选 | 第28-43页 |
·理性设计 | 第28-31页 |
·定向进化技术 | 第31-32页 |
·诱变育种技术 | 第32-35页 |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 第35-37页 |
·基因组重排技术 | 第37-43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工作内容 | 第43-46页 |
第二章 斜卧青霉菌株的诱变、筛选及突变株产纤维素酶的研究 | 第46-60页 |
引言 | 第46-4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7-49页 |
·菌株、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47页 |
·常用缓冲液、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47-48页 |
·酶活力测定 | 第48-49页 |
·甲基磺酸乙酯诱变 | 第49页 |
·紫外-EMS复合诱变 | 第49页 |
·N~+离子注入诱变 | 第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6页 |
·纤维素双层筛选平板的优化 | 第49-53页 |
·诱变剂量与致死率 | 第53-54页 |
·诱变筛选的结果 | 第54-56页 |
·讨论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第三章 利用基因组重排技术选育斜卧青霉纤维素酶高产菌株 | 第60-86页 |
引言 | 第6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0-66页 |
·菌株和培养基 | 第60-61页 |
·常用缓冲液及试剂 | 第61页 |
·试剂、酶与仪器 | 第61-62页 |
·基因组DNA提取与定量 | 第62-63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鉴定和再生 | 第63-64页 |
·原生质体的灭活条件研究 | 第64页 |
·原生质融合 | 第64页 |
·基因组重排 | 第64页 |
·重排后融合子和出发株JU-A10的形态学观察和比较 | 第64-65页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 第65-6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6-83页 |
·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66-69页 |
·原生质体释放的形态学观察 | 第69-70页 |
·原生质体的鉴定 | 第70-71页 |
·原生质体的灭活 | 第71-72页 |
·原生质体融合 | 第72-74页 |
·基因组重排 | 第74-76页 |
·基因组重排后融合子与出发株的形态学比较 | 第76-80页 |
·应用RAPD分析融合子和出发株的亲缘关系 | 第80-83页 |
·讨论 | 第83-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四章 融合子纤维素酶生产性能研究及发酵工艺优化 | 第86-122页 |
引言 | 第8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86-89页 |
·菌株和培养基 | 第86-87页 |
·实验仪器 | 第87页 |
·酶活测定方法及菌体生长量测定方法 | 第87-88页 |
·常用缓冲液的配制 | 第88页 |
·比较融合子和出发株JU-A10在不同纤维素底物上的产酶情况 | 第88页 |
·融合子和出发株以木糖渣为碳源的发酵实验中胞内酶活的测定 | 第88页 |
·优化500ml摇瓶缓冲剂及5-L发酵罐验证 | 第88-89页 |
·比较融合子和出发株JU-A10在阻遏条件下纤维素酶产生情况 | 第89页 |
·比较融合子和出发株JU-A10的胞外蛋白SDS-PAGE及内切葡聚糖酶的活性染色 | 第89页 |
·比较融合子和出发株JU-A10在以木糖渣为底物时糖化情况 | 第8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9-117页 |
·天然复合碳源对融合子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产生的影响 | 第89-92页 |
·融合子和出发株以木糖渣为碳源时的摇瓶发酵优化实验 | 第92-97页 |
·比较融合子和出发株以木糖渣为碳源的胞内酶活 | 第97-101页 |
·融合子和出发株以木糖渣为碳源时5-L发酵罐实验 | 第101-105页 |
·以融合子GS2-15为实验菌株的500ml摇瓶缓冲剂的优化及5-L发酵罐验证 | 第105-110页 |
·比较融合子和出发株在葡萄糖培养基中的产酶差异 | 第110-115页 |
·融合子和出发株JU-A10的胞外蛋白差异分析 | 第115-117页 |
·比较融合子和出发株JU-A10在以木糖渣为底物时糖化情况 | 第117页 |
·讨论 | 第117-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2页 |
第五章 融合子GS2-15和斜卧青霉Peni-1胞外蛋白的比较及GS2-15和Peni-M36融合实验 | 第122-154页 |
引言 | 第12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22-129页 |
·菌株、培养基及缓冲液的配置 | 第122-123页 |
·主要试剂、工具酶及仪器 | 第123-124页 |
·菌株Peni-1的复壮 | 第124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定量 | 第124页 |
·β-葡萄糖苷酶基因扩增引物 | 第124页 |
·PCR反应程序及反应体系 | 第124-125页 |
·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 第125-126页 |
·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 第126-127页 |
·β-葡萄糖苷酶的纯化 | 第127页 |
·β-葡萄糖苷酶的Km值 | 第127页 |
·β-葡萄糖苷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 | 第127-128页 |
·纤维素酶的温度 | 第128页 |
·斜卧青霉的最适滤纸酶活与β-葡萄糖苷酶酶活比例的初步确定 | 第128页 |
·斜卧青霉Peni-1尿嘧啶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 | 第128页 |
·斜卧青霉Peni-1和GS2-15的原生质体融合实验 | 第128-1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29-151页 |
·菌株Peni-1的复壮 | 第129-130页 |
·斜卧青霉的最适滤纸酶活与β-葡萄糖苷酶酶活比例的初步确定 | 第130-132页 |
·斜卧青霉Peni-1 β-葡萄糖苷酶基因的扩增 | 第132-136页 |
·斜卧青霉Peni-1 β-葡萄糖苷酶基因编码区的扩增 | 第136-141页 |
·斜卧青霉Peni-1的β-葡萄糖苷酶纯化和性质研究 | 第141-147页 |
·斜卧青霉Peni-1尿嘧啶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 | 第147-150页 |
·斜卧青霉Peni-M36和GS2-15的原生质体融合实验 | 第150-151页 |
·讨论 | 第151-154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54-156页 |
1 本文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 第154-155页 |
2 本文存在的问题及深入方向 | 第155-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6-178页 |
致谢 | 第178-17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79-180页 |
附录 | 第180-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