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劳动争议裁审关系之反思与重构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裁两审不符合程序效益原则 | 第10页 |
·裁审并轨限制了当事人诉讼权 | 第10-11页 |
·裁审并轨不符合仲裁本质要求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论文的研究框架及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我劳动争议裁审关系历史考察 | 第15-25页 |
·劳动争议的概念和分类 | 第15-17页 |
·劳动争议概念 | 第15-16页 |
·劳动争议的基本分类 | 第16-17页 |
·对我国劳动争议裁审关系的历史考察 | 第17-18页 |
·只裁不审 | 第17页 |
·裁审并存与审涵盖裁 | 第17页 |
·裁审并存与仲裁前置 | 第17-18页 |
·裁审皆无 | 第18页 |
·仲裁前置与有限的一裁终局 | 第18页 |
·国内劳动争议裁审关系观点梳理 | 第18-23页 |
·单一机构处理模式论 | 第19-20页 |
·仲裁和诉讼并存论 | 第20-23页 |
·启示 | 第23-25页 |
·不得裁审并轨 | 第23-24页 |
·劳动争议应分类处理 | 第24页 |
·裁审并存是必要的 | 第24页 |
·坚持司法最终解决原则 | 第24-25页 |
第3章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裁审关系的评析 | 第25-29页 |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成功之处 | 第25-26页 |
·法定劳动争议裁决为终局裁决 | 第25页 |
·劳动者诉权的特殊保障 | 第25-26页 |
·用人单位的撤销权 | 第26页 |
·赋予双方当事人诉权 | 第26页 |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缺陷 | 第26-29页 |
·调解和仲裁以及诉讼衔接不合理 | 第26-27页 |
·仲裁前置程序缺少法律和法理依据 | 第27页 |
·劳动争议诉讼程序规范缺失 | 第27页 |
·当事人救济权受到不当限制 | 第27-29页 |
第4章 境外劳动争议裁审关系的考察 | 第29-33页 |
·境外劳动争议裁审关系模式 | 第29-31页 |
·个别争议与集体争议关系模式 | 第29-30页 |
·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关系模式 | 第30-31页 |
·我国台湾地区裁审关系处理模式 | 第31页 |
·启示 | 第31-33页 |
·诉讼途径解决 | 第31页 |
·仲裁方式解决 | 第31-33页 |
第5章 我国劳动争议裁审关系改革与完善 | 第33-40页 |
·设计劳动争议裁审关系的法理依据 | 第33-34页 |
·法的原则依据 | 第33页 |
·法的价值依据 | 第33-34页 |
·应建立裁审分离和各自终局①的双轨制 | 第34-37页 |
·裁审分离与各自终局的理论基础 | 第34-35页 |
·裁审分离与各自终局的现实基础 | 第35-36页 |
·扩大一裁终局范围 | 第36-37页 |
·权利与利益争议分别设计裁审关系 | 第37-38页 |
·关于权利争议(或个体争议) | 第37-38页 |
·关于利益争议(或集体争议) | 第38页 |
·设立专门的劳动审判庭 | 第38-40页 |
·设立专门的劳动审判庭的必要性 | 第38页 |
·审判组织的具体设置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