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状况 | 第12-18页 |
| ·金属锂 | 第13页 |
| ·碳负极材料 | 第13-15页 |
| ·石墨化碳材料 | 第13-14页 |
| ·焦炭类材料 | 第14页 |
| ·硬碳 | 第14页 |
| ·中间相碳微球 | 第14页 |
| ·碳纤维与碳纳米管 | 第14-15页 |
| ·单质锡材料 | 第15页 |
| ·其他负极材料 | 第15-18页 |
| ·氮化物 | 第15-16页 |
| ·氧化物 | 第16-18页 |
| ·其他类型负极材料 | 第18页 |
| ·锂离子电池合金负极材料的研究 | 第18-24页 |
| ·锂合金电极的发展 | 第18-19页 |
| ·锡基合金材料的研究 | 第19-22页 |
| ·其它合金 | 第22-24页 |
| ·Sb 基合金材料 | 第22-23页 |
| ·Si 基合金材料 | 第23页 |
| ·Al 基合金材料 | 第23-24页 |
| ·锡基合金材料的常用合成方法 | 第24-25页 |
| ·高能球磨法 | 第24页 |
| ·化学还原法 | 第24页 |
| ·电沉积法 | 第24-25页 |
| ·乳液法 | 第25页 |
| ·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目前的解决办法 | 第25-28页 |
|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原理 | 第28-36页 |
| ·原料与试剂 | 第28-29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9页 |
| ·铜锡合金负极材料的制备 | 第29-31页 |
| ·碳热还原法合成CuSn 合金材料 | 第29-30页 |
| ·液相化学还原法 | 第30-31页 |
| ·电极的制备及电池的组装 | 第31-32页 |
| ·电极的制备 | 第31页 |
| ·电池的组装 | 第31-32页 |
| ·材料形貌与结构的分析 | 第32-33页 |
| ·X 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2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32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 第32-33页 |
| ·材料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33-36页 |
| ·恒电流充放电法 | 第33页 |
| ·循环伏安法 | 第33-34页 |
| ·交流阻抗的研究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碳热还原法合成CuSn 负极材料及性能研究 | 第36-50页 |
| ·CuSn 合金负极材料的结构与形貌分析 | 第36-37页 |
| ·XRD 分析 | 第36-37页 |
| ·SEM 分析 | 第37页 |
| ·CuSn 合金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37-41页 |
| ·首次充放电分析 | 第37-39页 |
| ·循环伏安分析 | 第39页 |
| ·循环容量分析 | 第39-40页 |
| ·交流阻抗分析 | 第40-41页 |
| ·还原剂种类对 CuSn 合金负极性能的影响 | 第41-45页 |
| ·结构与形貌 | 第41-42页 |
| ·结构分析 | 第41-42页 |
| ·形貌分析 | 第42页 |
| ·电化学性能 | 第42-45页 |
| ·首次充放电 | 第42-43页 |
| ·库仑效率 | 第43-44页 |
| ·循环性能 | 第44-45页 |
| ·颗粒尺寸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 ·SEM 的对比 | 第45-46页 |
| ·XRD 的对比 | 第46页 |
| ·循环容量的对比 | 第46-47页 |
| ·导电剂对循环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 ·不同的导电剂种类 | 第47-48页 |
| ·不同的导电剂含量 | 第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纳米CuSn 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50-66页 |
| ·热处理对纳米 CuSn 合金负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50-52页 |
| ·XRD 分析 | 第50-51页 |
| ·SEM 分析 | 第51页 |
|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51-52页 |
| ·NaBH_4溶液的 PH 值对纳米 CuSn 合金负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52-54页 |
| ·XRD 分析 | 第52-53页 |
| ·SEM 分析 | 第53-54页 |
|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54页 |
| ·碳包覆对纳米 CuSn 合金负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54-58页 |
| ·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54-56页 |
| ·电化学性能 | 第56-58页 |
| ·充放电性能 | 第56页 |
| ·循环伏安分析 | 第56-57页 |
| ·循环性能分析 | 第57-58页 |
| ·碳含量对碳包覆纳米 CuSn 合金负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58-60页 |
| ·TGA 分析 | 第58-59页 |
| ·循环容量分析 | 第59-60页 |
| ·碳包覆温度对碳包覆纳米 CuSn 合金负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60-62页 |
| ·SEM 分析 | 第60-61页 |
| ·XRD 分析 | 第61页 |
| ·循环性能分析 | 第61-62页 |
| ·碳包覆前躯体种类的影响 | 第62-65页 |
| ·SEM 分析 | 第63页 |
| ·XRD 分析 | 第63-64页 |
| ·循环性能分析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五章 电极材料容量衰减原因分析 | 第66-75页 |
| ·合金电极循环不同次数后 SEM 分析 | 第66-68页 |
| ·电极循环前后的合金材料结构变化分析 | 第68-70页 |
| ·TEM 分析 | 第68-69页 |
| ·XRD 分析 | 第69-70页 |
| ·交流阻抗分析 | 第70-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