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3-20页 |
·我国股票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发展 | 第13-14页 |
·我国股市扩容的效应 | 第14-17页 |
·股市扩容影响市场资金供求 | 第15-16页 |
·监管层利用控制融资节奏调节市场 | 第16-17页 |
·一级市场新股申购发展情况 | 第17-20页 |
·新股申购是我国各类投资者热衷的投资方式 | 第17-18页 |
·巨额资金参与新股申购的效应 | 第18-20页 |
2. 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现状 | 第20-30页 |
·国外关于IPO 抑价发行的研究情况 | 第21-26页 |
·发行公司与投资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解释:投资银行垄断假说(the Investment Banker Monophony Power Hypothesis) | 第22-23页 |
·胜者诅咒假说(the Winner Curse Hypothesis) | 第23页 |
·信号假说(Signaling Hypothesis) | 第23-24页 |
·承销商规避诉讼假说 | 第24页 |
·承销商托市假说 | 第24页 |
·动态信息收集假说(the Dynamic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Hypothesi | 第24-25页 |
·从众假说(Bandwagon Hypothesis) | 第25页 |
·所有权分散假说(the Ownership Dispersion Hypothesis) | 第25页 |
·投机泡沫假说 | 第25-26页 |
·国内关于IPO 抑价理论以及一定时期内股市融资额与股价指数关系的研究状况 | 第26-30页 |
·国内学者对我国A 股市场IPO 抑价率水平的研究和解释 | 第26-28页 |
·国内学者对一定时期内IPO 融资金额与股价指数关系的研究 | 第28-30页 |
3. 我国新股发行及定价方式的历史变迁及市场化进程 | 第30-37页 |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历史变迁 | 第30-33页 |
·“额度管理”阶段(1993-1995 年) | 第32页 |
·“指标管理”阶段(1996-2000 年) | 第32页 |
·“通道制”阶段(2001-2004 年) | 第32页 |
·“保荐制”阶段(2004 年至今) | 第32-33页 |
·我国新股发行方式的演进 | 第33-37页 |
·抽签方式 | 第33-34页 |
·比例配售方式 | 第34页 |
·上网竞价方式 | 第34-35页 |
·上网定价方式 | 第35页 |
·上网询价方式 | 第35-37页 |
4. 实证研究 | 第37-54页 |
·事件研究方法简介 | 第37-39页 |
·研究方法设计 | 第39-54页 |
·事件窗口(the Event Window)和估计窗口(the Estimate Window)的选择 | 第39-41页 |
·样本选择 | 第41-42页 |
·正常收益(Expected Normal Return)模型的选择 | 第42-44页 |
·估计异常收益并对其进行统计描述 | 第44-47页 |
·5 个交易日内总体异常收益显著性的检验 | 第47-52页 |
·对实证结果的解释和评价 | 第52-54页 |
5. 本文可能存在的不足和后续可以进行的研究工作 | 第54-56页 |
·事件研究方法本身的不足 | 第54页 |
·事件窗口选择的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 第54-55页 |
·市场有效性的影响 | 第55页 |
·正常收益模型和估计窗时间区间的选择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