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海区海洋矿产资源共同开发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0 绪论 | 第12-18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主要内容 | 第17页 |
·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不足之处 | 第18页 |
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9页 |
·区域竞合理论 | 第18-20页 |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0-22页 |
·科斯的交易费用 | 第20-21页 |
·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 | 第21页 |
·诺斯的交易费用 | 第21-22页 |
·其他的交易费用 | 第22页 |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2-24页 |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 第24-26页 |
·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 | 第24-25页 |
·自由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 | 第25页 |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 | 第25-26页 |
·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理论 | 第26-28页 |
·共同开发的定义及特点 | 第28-29页 |
2 争议海区矿产资源开发的博弈策略分析 | 第29-37页 |
·长期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博弈均衡解的形成 | 第29-31页 |
·争议海区矿产资源开发的非合作博弈模型 | 第31-33页 |
·争议海区矿产资源开发的合作博弈模型 | 第33-36页 |
·合作博弈的形成 | 第33页 |
·争议海区矿产资源开发的合作博弈模型 | 第33-36页 |
·博弈方由非合作博弈策略向合作博弈策略转化分析 | 第36-37页 |
·非合作博弈策略与合作博弈策略的关系 | 第36页 |
·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转化的条件 | 第36-37页 |
3 争议海区矿产资源共同开发的机制分析 | 第37-48页 |
·共同开发的动因机制 | 第37-40页 |
·海区争议动因 | 第38页 |
·国际政治动因 | 第38-39页 |
·各国的发展动因 | 第39-40页 |
·共同开发的运行机制 | 第40-45页 |
·共同开发的竞合机制 | 第40-42页 |
·共同开发的引导机制 | 第42-43页 |
·共同开发的决策机制 | 第43-44页 |
·共同开发的执行机制 | 第44-45页 |
·共同开发的解决机制 | 第45-48页 |
·共同开发的信任机制 | 第46页 |
·共同开发的协调机制 | 第46-47页 |
·共同开发的利益分配机制 | 第47-48页 |
·共同开发的行为约束机制 | 第48页 |
4 争议海区海洋矿产资源共同开发的实证分析 | 第48-66页 |
·主权有争议海区 | 第49-52页 |
·海域划界不明引起的争议海域 | 第49-50页 |
·公海海域 | 第50-51页 |
·北极地区 | 第51-52页 |
·争议海域海洋矿产资源的共同开发模式 | 第52-55页 |
·政府合作安排模式 | 第52-53页 |
·代理制模式 | 第53页 |
·超国家管理模式 | 第53-55页 |
·我国争议海域矿产资源共同开发 | 第55-66页 |
·我国东海海域争端 | 第55-59页 |
·我国南海海域争端 | 第59-62页 |
·我国海域争端的解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 第62-63页 |
·中国东海、南海争议海区资源共同开发模式借鉴 | 第63-66页 |
5 我国争议海区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 第66-72页 |
·宏观政府层面 | 第67-70页 |
·积极促进共同开发区的建立 | 第67页 |
·加大对争议海域资源活动的支持 | 第67-69页 |
·加快争议海区资源开发保障系统的建立 | 第69-70页 |
·微观企业层面 | 第70-72页 |
·响应国家政策,积极从事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活动 | 第70-71页 |
·提高海底矿产资源开采技术水平 | 第71-72页 |
6 结束语 | 第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已发表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