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引言 | 第12-18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2 文献综述及研究范围界定 | 第18-38页 |
·创意产业集群 | 第18-24页 |
·创意产业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创意产业集群概念的界定 | 第20-22页 |
·创意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创意知识 | 第24-30页 |
·知识概念的界定 | 第24-26页 |
·知识的分类 | 第26-29页 |
·知识的特性 | 第29-30页 |
·知识创新理论 | 第30-38页 |
·知识创新概念的界定 | 第30-32页 |
·知识创新的特征 | 第32-33页 |
·知识创新的过程划分 | 第33-38页 |
3 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模型构建与动力分析 | 第38-58页 |
·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四个层面 | 第38-44页 |
·知识演化的第一个层面:个体知识—组织知识 | 第39-41页 |
·知识演化的第二个层面:隐性知识—显性知识 | 第41-42页 |
·知识演化的第三个层面:现象知识—理论知识 | 第42-43页 |
·知识演化的第四个层面:内部知识—外部知识 | 第43-44页 |
·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模型构建 | 第44-52页 |
·中国传统太极图 | 第44-45页 |
·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太极模型 | 第45-47页 |
·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模型的说明 | 第47-51页 |
·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模型的双螺旋分解 | 第51-52页 |
·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四级动力 | 第52-58页 |
·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四级动力因素 | 第53-54页 |
·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四级动力机制 | 第54-55页 |
·四级动力在知识创新模型中的作用 | 第55-58页 |
4 MATLAB仿真与分析 | 第58-72页 |
·MATLAB软件平台 | 第58-59页 |
·创意产业集群知识载体创新能力模型的构建 | 第59-62页 |
·知识载体确定 | 第59-60页 |
·模型框架结构 | 第60页 |
·模型主体设计 | 第60-62页 |
·创意产业集群知识载体创新能力MATLAB仿真 | 第62-72页 |
·仿真流程设计 | 第62-63页 |
·仿真条件分析 | 第63-65页 |
·仿真运行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65-72页 |
5 创意产业集群知识创新优化策略建议 | 第72-78页 |
·环节优化策略 | 第72-74页 |
·优化"分析"环节—提供专业的知识素养培训 | 第72页 |
·优化"联想"环节—创造广阔的内外交流空间 | 第72-73页 |
·优化"探索"环节—增强知识的交叉学习能力 | 第73页 |
·优化"对照"环节—建立强大的信息科技平台 | 第73页 |
·优化"感悟"环节—塑造浓厚的文化创意氛围 | 第73-74页 |
·优化"融入"环节—构建新型的工作管理平台 | 第74页 |
·动力优化策略 | 第74-78页 |
·推进政产学研有效合作,搭建完备交互学习平台 | 第74页 |
·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介机构服务质量 | 第74-75页 |
·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提升集群整体投融资能力 | 第75页 |
·注重创意人力资源开发,完善企业内部知识体系 | 第75-76页 |
·加大集群对外开放力度,打造国际化交流平台 | 第76-7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图表索引 | 第82-84页 |
作者简历 | 第84-8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