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电力系统的建模与网格计算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20页 |
| ·电力系统建模研究的难点 | 第15-17页 |
| ·快速安全评估的应用需求 | 第17-2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30页 |
| ·电力系统建模 | 第20-23页 |
| ·动态安全评估 | 第23-26页 |
| ·网格技术电力仿真应用 | 第26-30页 |
| ·论文主要工作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广域电力系统建模 | 第32-62页 |
| ·引言 | 第32-33页 |
| ·广域电力系统建模的基本方法 | 第33-34页 |
| ·输电线路建模 | 第34-39页 |
| ·电网复功率平衡性评价指标 | 第34-36页 |
| ·不良数据动态检测 | 第36-37页 |
| ·输电线路参数辨识 | 第37-39页 |
| ·同步发电机的建模 | 第39-44页 |
| ·发电机数学模型 | 第39-42页 |
| ·参数辨识方法 | 第42-43页 |
| ·发电机的动态等值建模 | 第43-44页 |
| ·负荷建模 | 第44-47页 |
| ·电力负荷的模型 | 第44-46页 |
| ·负荷模型的参数辨识 | 第46-47页 |
| ·算法检验 | 第47-61页 |
| ·输电线路建模算例 | 第47-52页 |
| ·发电机参数辨识算例 | 第52-57页 |
| ·电力负荷参数辨识算例 | 第57-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三章 基于分层分区建模的暂稳仿真算法 | 第62-76页 |
| ·引言 | 第62-63页 |
| ·暂稳仿真数学模型 | 第63-64页 |
| ·基于分层分区建模的网格计算方法 | 第64-69页 |
| ·算法描述 | 第64-68页 |
| ·性能改进措施 | 第68-69页 |
| ·算例分析 | 第69-75页 |
| ·暂稳仿真网格计算测试 | 第69-73页 |
| ·不同网格计算资源下测试 | 第73-75页 |
| ·小结 | 第75-76页 |
| 第四章 基于网格资源动态调度的暂稳仿真算法 | 第76-96页 |
| ·引言 | 第76-77页 |
| ·网格计算任务调度目标函数 | 第77-79页 |
| ·基于网格资源动态调度的算法 | 第79-84页 |
| ·空间维协调的核学习方法 | 第79-82页 |
| ·动态任务调度算法描述 | 第82-83页 |
| ·性能改进措施 | 第83-84页 |
| ·算例分析 | 第84-94页 |
| ·小结 | 第94-96页 |
| 第五章 基于三维协调的安全评估网格计算 | 第96-113页 |
| ·引言 | 第96-97页 |
| ·按空间并行化生成计划潮流断面 | 第97-99页 |
| ·多时段并行化安全评估 | 第99-102页 |
| ·预想故障集生成和筛选 | 第99-101页 |
| ·多时段并行化安全评估流程 | 第101-102页 |
| ·辅助决策和并行化裕度评估 | 第102-106页 |
| ·动态安全评估特征信息提取 | 第102-103页 |
| ·核空间映射学习 | 第103-105页 |
| ·多应用场景并行化裕度评估计算流程 | 第105-106页 |
| ·测试结果 | 第106-112页 |
| ·并行化生成计划潮流断面算例 | 第106-108页 |
| ·多时段并行化安全评估算例 | 第108页 |
| ·辅助决策与并行化裕度评估算例 | 第108-112页 |
| ·小结 | 第112-113页 |
| 第六章 安全评估网格计算平台 | 第113-129页 |
| ·引言 | 第113-114页 |
| ·基于GLOBUS 中间件定制的电力网格计算平台 | 第114-117页 |
| ·平台设计与原型系统 | 第114-115页 |
| ·电力网格计算任务处理流程 | 第115-117页 |
| ·改进的基于.NET 的安全评估网格计算平台 | 第117-120页 |
| ·改进系统的技术构架 | 第117-119页 |
| ·安全评估网格计算平台总体结构 | 第119-120页 |
| ·安全评估网格计算平台范例应用 | 第120-128页 |
| ·自动生成子行政区域电网数据 | 第120-121页 |
| ·并行化同调发电机群识别 | 第121-123页 |
| ·基于核学习方法的快速生成电力系统解列割集 | 第123-125页 |
| ·考虑改进解列时刻判别策略的系统控制解列 | 第125-128页 |
| ·小结 | 第128-129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9-131页 |
| ·主要结论 | 第129-130页 |
| ·研究展望 | 第130-1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143页 |
| 致谢 | 第143-144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