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风合剂与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临床研究
| 目录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9-38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9-11页 |
| ·研究对象的来源 | 第9页 |
| ·病例选择标准 | 第9-11页 |
| ·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 ·纳入标准 | 第10-11页 |
| ·排除标准 | 第11页 |
| ·剔除和脱落 | 第11页 |
| ·终止研究标准 | 第11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1-16页 |
| ·病例分组 | 第11-12页 |
|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第12页 |
| ·治疗方案 | 第12页 |
| ·治疗组 | 第12页 |
| ·对照组 | 第12页 |
| ·临床观察指标 | 第12-14页 |
| ·人口学资料 | 第12-13页 |
| ·一般体格检查 | 第13页 |
| ·不良反应指标 | 第13页 |
| ·效应指标 | 第13-14页 |
| ·病情程度分级 | 第14页 |
| ·皮损程度分级 | 第14页 |
| ·安全性检测 | 第14页 |
| ·疗效评价 | 第14-15页 |
| ·疗效评定时间 | 第14页 |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4-15页 |
| ·不良反应评价 | 第15页 |
| ·不良事件的处理 | 第15页 |
| ·依从性评价 | 第15页 |
| ·远期疗效评价 | 第15-16页 |
| ·方法 | 第15-16页 |
| ·统计分析 | 第16页 |
| ·受试者情况分析 | 第16页 |
| ·临床疗效分析 | 第16页 |
| ·统计方法 | 第16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16-23页 |
| ·病例剔除情况 | 第16页 |
| ·人口学资料 | 第16-17页 |
| ·两组性别、年龄分布、平均年龄比较 | 第16-17页 |
| ·治疗前基础病情(病程、症状积分)比较 | 第17-18页 |
| ·近期疗效(总积分、疗效)比较 | 第18-19页 |
| ·组间单项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第19-21页 |
| ·风团数目比 | 第19页 |
| ·最大风团直径比较 | 第19页 |
| ·风团发生次数比较 | 第19-20页 |
| ·风团产生后的持续时间比较 | 第20页 |
| ·瘙痒评分比较 | 第20页 |
| ·皮肤划痕试验比较 | 第20-21页 |
| ·疗效相关性比较 | 第21-23页 |
| ·病程与疗效相关性 | 第21-22页 |
| ·年龄与疗效相关性分析 | 第22-23页 |
| ·远期疗效比较 | 第23页 |
| ·两组安全性检测结果与评价 | 第23页 |
| ·两组依从性评价 | 第23页 |
| ·剔除与脱落病例分析 | 第23页 |
| 4 典型病例 | 第23-24页 |
| ·治疗组典型病例 | 第23-24页 |
| ·对照组典型病例 | 第24页 |
| 5 讨论 | 第24-35页 |
| ·西医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 第24页 |
| ·中医对荨麻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4-27页 |
| ·六淫邪气单独或相兼致病 | 第24-25页 |
| ·五脏有余或不足 | 第25-26页 |
| ·正气不足,邪气所犯 | 第26页 |
| ·体质因素 | 第26-27页 |
| ·消风合剂的组成、方解及现代研究 | 第27-29页 |
| ·组成 | 第27页 |
| ·方解 | 第27页 |
| ·现代药理研究 | 第27-29页 |
| ·中医对慢性荨麻疹治疗的处方分析 | 第29-35页 |
| ·慢性荨麻疹处方用药分类 | 第29-30页 |
| ·前十类药物用药构成 | 第30-33页 |
| ·使用频率排前十位的常见中药 | 第33页 |
| ·慢性荨麻疹的常见证型及处方 | 第33-35页 |
| 结论 | 第35-36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36-37页 |
| 1 本研究的优势 | 第36页 |
| 2 本研究的不足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第38-56页 |
| (一) 慢性荨麻疹的西医治疗概况 | 第38-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二) 荨麻疹的现代中医治疗概况 | 第48-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附图:部分患者治疗前后比较 | 第57-58页 |
| 附表:随机数字表 | 第58-59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