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插图目录 | 第11-13页 |
附表目录 | 第13-14页 |
前言 | 第14-20页 |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本次研究工作概况 | 第17-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工作安排及进度 | 第17-18页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8-1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湖库沉积物—水界面氮、磷迁移转化及其数学模拟的研究现状 | 第20-35页 |
·湖库富营养化概况 | 第20-24页 |
·富营养化的概念 | 第20-21页 |
·富营养化的机理 | 第21-22页 |
·富营养化的物源 | 第22页 |
·富营养化的危害 | 第22-23页 |
·富营养化的可能成因 | 第23-24页 |
·沉积物—水界面氮、磷迁移转化研究 | 第24-30页 |
·水体中氮、磷的形态 | 第24-25页 |
·沉积物中氮、磷的形态 | 第25-26页 |
·沉积物—水界面氮、磷迁移转化机理分析 | 第26-2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8-30页 |
·沉积物—水界面氮、磷迁移转化的数学模拟研究 | 第30-35页 |
·概况 | 第30-32页 |
·研究进展 | 第32-35页 |
第二章 实验技术路线、材料与方法 | 第35-52页 |
·采样 | 第35页 |
·时间和地点 | 第35页 |
·样品采集 | 第35页 |
·实验设计和安排 | 第35-37页 |
·实验设计 | 第35-37页 |
·实验安排 | 第37页 |
·样品采集 | 第37-40页 |
·样品采集 | 第37-38页 |
·试筒最佳取样深度优选 | 第38-40页 |
·样品测试及精确度控制 | 第40-52页 |
·水样测试 | 第40-48页 |
·底泥样测试 | 第48-51页 |
·精确度控制 | 第51-52页 |
第三章 水体中氮、磷沉降实验 | 第52-74页 |
·实验设计和安排 | 第52-53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74页 |
·TN(全氮) | 第53-57页 |
·NO_3~--N(硝态氮) | 第57-59页 |
·NO_2~--N(亚硝态氮) | 第59-61页 |
·NH_4~+-N(铵态氮) | 第61-63页 |
·TP(全磷) | 第63-65页 |
·DP(可溶性磷) | 第65-66页 |
·各形态N浓度历时变化结果分析 | 第66-69页 |
·沉积物中TN、TP含量与水体中不同形态N、P的关系 | 第69-72页 |
·小结 | 第72-74页 |
第四章 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实验 | 第74-80页 |
·实验设计和安排 | 第7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4-80页 |
·沉积物不同形态氮(N)释放规律 | 第74-76页 |
·沉积物不同形态磷(P)释放规律 | 第76-77页 |
·不同形态的氮、磷的扩散通量 | 第77-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水体PH值对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实验 | 第80-87页 |
·实验设计和安排 | 第80-81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1-87页 |
·TN(全氮) | 第81-82页 |
·NO_3~--N(硝态氮) | 第82页 |
·NO_2~--N(亚硝态氮) | 第82-83页 |
·NH_4~+-N(铵态氮) | 第83-84页 |
·TP(全磷) | 第84-85页 |
·DP(可溶性磷) | 第85-86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沉积物—水界面氮、磷迁移的数学模拟及应用实例 | 第87-107页 |
·全磷迁移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87-100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87-88页 |
·参数的率定 | 第88-90页 |
·求解 | 第90-91页 |
·总磷迁移模型在滇池的应用实例分析 | 第91-100页 |
·"三氮"迁移转化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第100-107页 |
·模型的建立和解析解 | 第101-103页 |
·参数的确定 | 第103-104页 |
·实例分析 | 第104-10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问题 | 第107-110页 |
·结论 | 第107-109页 |
·存在问题 | 第109-11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15-116页 |
附录B 实验全程照片 | 第116-120页 |
附录C 实验中各水样标准溶液拟合曲线数据表 | 第120-123页 |
附录D 计算程序 | 第123-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