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1 引言 | 第10-22页 |
| ·问题提出、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内容、方法及理论分析工具 | 第12-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理论分析工具 | 第14-16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 ·国外学者研究 | 第16-18页 |
| ·国内学者研究 | 第18-22页 |
| 2 教育资源分配视角下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内涵 | 第22-29页 |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 第22-23页 |
| ·公共服务的内涵 | 第22页 |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 第22-23页 |
| ·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内涵 | 第23-27页 |
|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3-24页 |
| ·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内涵 | 第24-27页 |
| ·教育公平、教育资源配置与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关系 | 第27-29页 |
| ·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的关系 | 第27页 |
| ·教育公平对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影响 | 第27-28页 |
| ·教育资源配置对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影响 | 第28-29页 |
| 3 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差异的现实分析 | 第29-42页 |
| ·城乡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差异的现实分析 | 第29-30页 |
| ·普及“双基”情况 | 第29页 |
| ·升学情况 | 第29-30页 |
| ·城乡义务教育条件差异的现实分析 | 第30-35页 |
| ·危房方面 | 第30-32页 |
| ·教育信息存量方面 | 第32-33页 |
| ·音、体、美、实验器材场馆方面 | 第33-35页 |
| ·城乡义务教育投入差异的现实分析 | 第35-37页 |
| ·城乡教师素质差异的现实分析 | 第37-42页 |
| ·从总量上看城乡教师素质差异 | 第37页 |
| ·从纵向上看城乡教师素质差异 | 第37-42页 |
| 4 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非均等根源分析 | 第42-46页 |
| ·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非均等的制度原因 | 第42-43页 |
| ·二元的户籍制度 | 第42页 |
| ·城乡二元体制 | 第42-43页 |
| ·教育供给不足 | 第43页 |
| ·城乡义务教育非均等的政策原因 | 第43-45页 |
| ·教师人事分配制度 | 第43-44页 |
| ·多级配套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 | 第44-45页 |
| ·教育资源配置的城市化偏向 | 第45页 |
| ·资源聚集效用的放大对义务教育资源分配的影响 | 第45页 |
| ·市场机制对教育资源分配的导向 | 第45页 |
| ·义务教育的“精英教育”取向 | 第45-46页 |
| 5 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可行性分析 | 第46-48页 |
| ·户籍制度有所冰释 | 第46页 |
| ·“城乡统筹”有所进步 | 第46-47页 |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 第47-48页 |
| 6 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路径选择 | 第48-53页 |
| ·教师资源配置制度的创新 | 第48-49页 |
| ·构建教师双向流动体制,充分发挥优势教师的溢出效应 | 第48页 |
| ·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 第48-49页 |
| ·建立健全教师约束机制,充分提高教师的利用效率 | 第49页 |
| ·完善教师的评价机制,充分满足教师的内在需求 | 第49页 |
| ·教育管理制度创新 | 第49-50页 |
| ·以国家责任为核心,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 第49-50页 |
| ·以明确、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投资比例 | 第50页 |
| ·以实质均等取代形式均等,从观念上重新落实教育服务均等的原本内涵 | 第50页 |
| ·教育物质配置制度 | 第50-53页 |
| ·政府加大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 | 第50-51页 |
| ·以政府责任为依托,建设资源共享机制 | 第51页 |
| ·以城乡统筹战略落实为基石,以城补乡 | 第51-53页 |
| 7 结语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附录 | 第58页 |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8页 |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