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一般病证论文--中风论文

疏经通络功能锻炼法对中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及自理能力的影响

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前言第14-20页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第20-50页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中风的认识第20-34页
  1 中风病病名历史沿革第20-22页
   ·《内经》之前文献对中风病病名描述第20页
   ·《内经》对中风病病名描述第20-21页
   ·其它古典文献对中风病病名描述第21-22页
   ·现代医学对中风病病名认识第22页
  2 中风病因病机第22-25页
   ·中风病病因病机的历史认识第22-24页
     ·外风学说第22-23页
     ·非风(火、气、痰、虚)学说第23页
     ·内风、肝风学说第23-24页
   ·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现代认识第24-25页
     ·积损正衰,气血不运第24页
     ·嗜食肥甘,脾失健运第24-25页
     ·五志所伤,情志失宜第25页
     ·烦劳过度,气血不足第25页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第25页
  3 偏瘫的中医康复第25-34页
   ·中医康复学对中风偏瘫的认识第25-26页
     ·康复和中医康复医学第25页
     ·中医康复学对中风偏瘫的认识第25-26页
   ·中风偏瘫的中医康复方法第26-29页
     ·针灸第26-27页
     ·推拿第27-28页
     ·中药第28页
     ·按摩第28-29页
     ·情志康复第29页
     ·其他方法第29页
     ·综合运用第29页
   ·中风偏瘫中医康复的思考第29-34页
 第二节 西医对中风的认识第34-50页
  1 中风概述第34页
  2 临床特点第34-35页
   ·缺血性中风第34-35页
   ·出血性中风第35页
  3 中风肢体功能评价方法第35-39页
   ·运动功能障碍评定第36-38页
     ·Brunnstrom法第36页
     ·Fugl-Meyer评定法第36-37页
     ·MAS评定法第37页
     ·SIAS评定法第37页
     ·其他评定法第37-38页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第38-39页
     ·Barthel Index评定法第38页
     ·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第38-39页
  4 偏瘫的西医康复第39-50页
   ·中风偏瘫康复机制第39-40页
     ·自发恢复理论第39页
     ·以后恢复——中枢神经的可塑性理论第39-40页
   ·康复介入时间第40-41页
   ·康复治疗方法第41-45页
     ·神经生理学方面的康复技术第41-44页
     ·运动疗法的临床研究第44-45页
   ·护理第45-46页
     ·一般护理第45-46页
     ·并发症护理第46页
   ·康复护理模式进展第46-50页
     ·卒中单元第46页
     ·协同护理模式第46-47页
     ·院外护理模式第47-50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第50-87页
 第一节 临床资料与方法第50-67页
  1 病例标准第50-52页
   ·诊断标准第50-51页
     ·中医诊断标准第50页
     ·西医诊断标准第50-51页
     ·分期标准第51页
   ·病例纳入标准第51页
   ·病例排除标准第51-52页
   ·退出实验病例标准第52页
   ·终止和剔除临床实验标准第52页
   ·病例来源第52页
  2 研究资料第52-67页
   ·样本含量估计第52-53页
   ·一般资料第53-55页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第53页
     ·两组患者偏瘫侧、发病到入组时间比较第53-54页
     ·两组患者中风种类比较第54页
     ·两组患者伴发疾病评分比较第54-55页
     ·两组患者既往病史评分比较第55页
   ·设计与方法第55-67页
     ·研究流程第55页
     ·干预方法第55-59页
     ·评价标准第59-65页
     ·观察周期第65页
     ·疗效评价第65页
     ·疗效评定标准第65页
     ·质量控制第65-66页
     ·统计分析第66-67页
 第二节 实验结果第67-75页
  1 两组干预各时点依从性比较第67页
  2 两组干预前后患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比较第67-69页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8周患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比较第67页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6个月患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比较第67-68页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10个月患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比较第68页
   ·两组干预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变化趋势图第68-69页
  3 两组干预前后ADL(FIM评分)比较第69-70页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8周ADL(FIM评分)比较第69页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6个月ADL(FIM评分)比较第69页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10个月ADL(FIM评分)比较第69-70页
   ·两组干预前后自理能力(FIM评分)变化趋势图第70页
  4 两组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第70-74页
   ·两组干预前后LSIA评分第70-72页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8周LSIA评分比较第70-71页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6个月LSIA评分比较第71页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10个月LSIA评分比较第71-72页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满意度A(LSIA评分)变化趋势图第72页
   ·两组干预前后QLI评分比较第72-74页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8周QLI评分比较第72页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6个月QLI评分比较第72-73页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10个月QLI评分比较第73页
     ·两组干预前后客观生活质量(QLI评分)变化趋势图第73-74页
  5 两组全程干预前后疗效对比第74-75页
 第三节 讨论第75-85页
  1 疏经通络功能锻炼法的康复评定方法效果分析第75-77页
   ·疏经通络功能锻炼法对中风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第75-76页
     ·对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第75页
     ·对中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第75-76页
   ·疏经通络功能锻炼法对中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第76-77页
  2 疏经通络功能锻炼法的康复机制探讨第77-81页
   ·中风患者肢体功能锻炼操康复机制探讨第77-79页
   ·疏经通络功能锻炼法康复机制探讨第79-81页
     ·中医康复机制探讨第79-81页
     ·西医康复机制探讨第81页
  3 疏经通络功能锻炼法的优势探讨第81-83页
   ·简便直观第81-82页
   ·经济可行第82页
   ·持续全程第82-83页
   ·值得推广第83页
  4 本研究的局限性第83页
  5 展望第83-85页
 第四节 结论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89页
综述第89-100页
附录第100-12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3-124页
致谢第124-125页
作者简介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代温病脏腑辨证的研究
下一篇:宋明理学中的养生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