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病原菌及运用Nisin进行治疗的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第9-10页 |
综述部分 | 第10-20页 |
1 乳房炎的危害 | 第10-11页 |
2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药物 | 第11-16页 |
·抗生素类 | 第11-12页 |
·磺胺类 | 第12页 |
·喹诺酮类 | 第12-13页 |
·中草药类 | 第13-15页 |
·细胞因子(Cytokine,CK) | 第15-16页 |
·细菌素类 | 第16页 |
3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 | 第16-17页 |
4 抗生素残留问题 | 第17-20页 |
实验部分 | 第20-44页 |
第一章 上海及安徽牧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研究 | 第20-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牛群 | 第21页 |
·试验试剂 | 第21页 |
·试验仪器 | 第21页 |
·隐性乳房炎病例筛选 | 第21-22页 |
·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2-23页 |
·分离菌的致病力鉴定 | 第23页 |
·药敏试验 | 第23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电泳分型 | 第23-24页 |
2 试验结果 | 第24-28页 |
·上海两牧场奶牛乳房炎样品中主要细菌 | 第24-25页 |
·安徽某牧场奶牛乳房炎样品中主要细菌 | 第25页 |
·致病力鉴定结果 | 第25页 |
·药敏试验结果 | 第25-26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电泳分型结果 | 第26-28页 |
3 讨论 | 第28-29页 |
4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庆大霉素治疗奶牛乳房炎后牛奶中的残留研究 | 第30-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选择病例 | 第30页 |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试验仪器 | 第31页 |
·采集样品 | 第31页 |
·抗生素检测方法 | 第31页 |
2 试验结果 | 第31-32页 |
3 讨论 | 第32页 |
4 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NISIN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初步研究 | 第34-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选择奶牛及试验分组 | 第34-35页 |
·桶奶体细胞数的检测 | 第35页 |
·桶奶乳成份的检测 | 第35页 |
·桶奶细菌数的检测 | 第35-36页 |
·乳酸链球菌乳房灌注后对抗生素检测的影响 | 第36页 |
2 实验结果 | 第36-41页 |
·桶奶体细胞检测结果 | 第36-37页 |
·桶奶中细菌数的变化 | 第37-38页 |
·桶奶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第38页 |
·桶奶中脂肪含量的变化 | 第38-39页 |
·桶奶中乳糖含量的变化 | 第39-40页 |
·桶奶中非脂质固体含量的变化 | 第40页 |
·乳酸链球菌乳房灌注后对抗生素检测的影响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42页 |
4 小结 | 第42-44页 |
全文总结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