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高热病给我国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 | 第12页 |
2、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12页 |
3、威胁着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 第12页 |
4、威胁着社会的稳定 | 第12-13页 |
5、严重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 | 第13页 |
三、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猪高热病"研究进展 | 第15-29页 |
·流行特点 | 第15-16页 |
·临床症状 | 第16-17页 |
·病理剖检特征 | 第17-18页 |
·病原学 | 第18-27页 |
·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PRRS) | 第19-21页 |
·猪瘟(HC) | 第21页 |
·猪圆环病毒2型(PCV-2) | 第21-22页 |
·伪狂犬 | 第22-23页 |
·弓形体 | 第23-24页 |
·附红细胞 | 第24-25页 |
·链球菌 | 第25页 |
·副猪嗜血杆菌 | 第25-26页 |
·肠杆菌 | 第26-27页 |
·防治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猪高热病"对温州养猪业的影响 | 第29-35页 |
·温州市生猪饲养动态 | 第29-31页 |
·1949~2009年间温州市年底生猪存栏量 | 第29页 |
·1997~2009年间温州市年底母猪存栏量 | 第29-30页 |
·1997~2009年间温州地区每头母猪年提供商品猪的情况 | 第30-31页 |
·"猪高热病"对温州养猪业的影响 | 第31-32页 |
·温州市生猪生产的发展情况 | 第32-35页 |
第三章 温州市"猪高热病"发病情况的分析 | 第35-39页 |
·温州市"猪高热病"流行情况调查 | 第35-36页 |
·总体发病情况 | 第35-36页 |
·发病特点 | 第36页 |
·临床症状 | 第36-37页 |
·剖检病理变化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温州市"猪高热病"的病因分析 | 第39-53页 |
·"猪高热病"相关病原血清流行病学的分析 | 第39-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结果 | 第42-44页 |
·细菌性病原分析 | 第44-4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4-45页 |
·结果 | 第45-48页 |
·病毒性病原的分析 | 第48-49页 |
·蓝耳病检测 | 第48页 |
·圆环病毒检测 | 第48页 |
·猪瘟检测 | 第48页 |
·流感检测 | 第48-49页 |
·伪狂犬病检测 | 第49页 |
·寄生虫检查 | 第49-50页 |
·弓形体 | 第49页 |
·附红细胞体病相关检查 | 第49-50页 |
·讨论 | 第50-51页 |
·病因分析 | 第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猪高热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 第53-59页 |
·"猪高热病"的防治原则 | 第53-55页 |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 第53页 |
·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 第53-54页 |
·充分重视猪场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 第54页 |
·实行药物药物保健制度 | 第54页 |
·做好各类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 | 第54页 |
·注意饲料卫生 | 第54-55页 |
·"猪高热病"的防治技术 | 第55-59页 |
·消毒杀虫技术 | 第55页 |
·药物保健技术 | 第55-56页 |
·合理免疫方案 | 第56-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59页 |
·讨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