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34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12-14页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14-20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20-31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31-34页 |
第二章 喜洲与喜洲白族传统民居概说 | 第34-44页 |
第一节 喜洲概说 | 第34-38页 |
第二节 喜洲白族传统民居概说 | 第38-44页 |
第三章 喜洲白族传统民居的教化形式及内容 | 第44-84页 |
第一节 造型、结构与布局—"礼"制教化空间 | 第44-59页 |
第二节 门楼与照壁——家道与家风教育 | 第59-66页 |
第三节 "夸饰"—多元教化的交响曲 | 第66-84页 |
第四章 喜洲白族传统民居的教化特点 | 第84-94页 |
第一节 民居教化的内容特征 | 第84-87页 |
第二节 民居教化的方法特征 | 第87-91页 |
第三节 民居教化的地域特征 | 第91-94页 |
第五章 喜洲白族传统民居教化意蕴的成因分析 | 第94-124页 |
第一节 理念基石——"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 第94-105页 |
第二节 时空混成——历史意识的空间固化 | 第105-113页 |
第三节 身份追问——谁是民居的营建者? | 第113-124页 |
第六章 喜洲白族传统民居教化意蕴的现代启示与思考 | 第124-138页 |
第一节 对喜洲白族传统民居教化理念的审视与反思 | 第124-127页 |
第二节 对喜洲白族传统民居教化内容的审视与反思 | 第127-133页 |
第三节 对喜洲白族传统民居教化载体、方法的审视与反思 | 第133-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2页 |
后记 | 第142-144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