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泌尿生殖器肿瘤论文--乳腺肿瘤论文

NEDD9通过调节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促进乳腺癌的浸润和迁移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9页
第一部分 引言第9-36页
 一、乳腺癌浸润与转移第9-19页
  (一) 乳腺癌转移的临床特点第9-10页
  (二) 预后指标第10-11页
  (三) 乳腺癌转移机制研究进展第11-18页
  (四) 乳腺癌转移的综合模型第18-19页
 二、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现状第19-22页
  (一) 三阴性乳腺癌的特征及临床表现第19-20页
  (二) 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第20-21页
  (三) 三阴性乳腺癌与转移第21-22页
 三、上皮-间质转化与肿瘤转移第22-25页
  (一) EMT 分子机制第22-25页
  (二) EMT 在肿瘤侵袭转移中作用研究第25页
 四、NEDD9 分子的研究进展第25-33页
  (一) NEDD9 分子的发现及结构第25-27页
  (二) NEDD9 的功能及研究现状第27-33页
 五、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第33-36页
  (一) 立题依据第33-34页
  (二)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第34-36页
第二部分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6-54页
 一、实验材料第36-37页
  (一) 质粒第36页
  (二) 蛋白质和抗体第36页
  (三) 哺乳动物细胞系第36-37页
  (四) 试剂第37页
 二、实验方法第37-54页
  Ⅰ. 分子生物学试验方法第37-44页
   (一) 分子克隆第37页
   (二) DNA 的琼脂糖电泳第37页
   (三) 质粒大量制备的方法第37-39页
   (四) 哺乳动物细胞总RNA 的提取和反转录第39-40页
   (五) 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 RT)第40页
   (六) PCR 和荧光实时定量realtime PCR第40-42页
   (七) 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第42-44页
   (八) RNA 干涉(RNAi)第44页
  Ⅱ.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第44-53页
   (一) 哺乳动物细胞系的培养第44-45页
   (二) 真核生物细胞的瞬时转染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第45-46页
   (三) Roche HD 转染第46页
   (四) 电转染第46页
   (五) 蛋白质的Western Blot 分析第46-48页
   (六) 集落形成实验第48-49页
   (七) 体外细胞划痕第49页
   (八) 体外细胞迁移分析第49-50页
   (九) 体外细胞侵袭分析第50页
   (十) 明胶酶谱分析第50-52页
   (十一) 免疫组化分析第52页
   (十二) 免疫荧光第52-53页
  Ⅲ 统计分析第53-54页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4-72页
 一、NEDD9 在人类侵袭性乳腺癌中高表达第54-56页
  (一) NEDD9 在乳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第54-55页
  (二) NEDD9 在侵袭性乳腺癌细胞系中呈高表达第55-56页
 二、NEDD9 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及增殖第56-63页
  (一) NEDD9 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第56-60页
  (二) NEDD9 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第60页
  (三) NEDD9 对乳腺上皮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第60-62页
  (四) NEDD9 促进金属蛋白酶表达第62-63页
 三、NEDD9 促进上皮-间质转化第63-68页
  (一) NEDD9 促进人乳腺上皮细胞MCF10A 上皮-间质转化第63-64页
  (二) NEDD9 促进MDCK 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第64-66页
  (三) 干涉NEDD9 能够逆转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第66-67页
  (四) 体内NEDD9 的表达与间质标志明显正相关第67-68页
 四、NEDD9 通过ERK-Snail/Slug 信号通路促进EMT 过程第68-72页
  (一) NEDD9 通过转录因子Snail 、Slug 抑制E-cadherin 的表达第68-70页
  (二) NEDD9 通过ERK 信号通路促进EMT 过程第70-72页
第四部分 讨论第72-75页
 一、NEDD9 是乳腺癌治疗的潜在靶标第72页
 二、NEDD9 促进乳腺癌的迁移和浸润第72-73页
 三、NEDD9 促进金属蛋白酶表达第73页
 四、NEDD9 促进 EMT 的分子机制第73-75页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第75-76页
 一、主要结论第75页
 二、主要创新点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5页
致谢第85-86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血管生成素负调节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的机制及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下一篇:HBV、HCV、HIV-1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