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0-1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2 创新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环境法法典化的基础理论 | 第11-16页 |
2.1 法典化的含义 | 第11-12页 |
2.2 法典化的条件与意义 | 第12-13页 |
2.2.1 法典化的条件 | 第12页 |
2.2.2 法典化的意义 | 第12-13页 |
2.3 环境法法典化的条件与意义 | 第13-16页 |
2.3.1 环境法法典化的条件 | 第13-14页 |
2.3.2 环境法法典化的意义 | 第14-16页 |
第三章 我国环境法法典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16-25页 |
3.1 环境法法典化的必要性 | 第16-19页 |
3.1.1 环境法的独立地位需要法典化保障 | 第16-17页 |
3.1.2 环境法体系内部的不协调性 | 第17-18页 |
3.1.3 环境保护体系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不对应 | 第18-19页 |
3.2 环境法法典化的可行性 | 第19-25页 |
3.2.1 法典化传统为环境法法典化提供了经验和技术积累 | 第19-20页 |
3.2.2 环境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奠定了法典化的基础 | 第20-22页 |
3.2.3 生态文明建设呼喊环境法法典化 | 第22-23页 |
3.2.4 国际环境法法典化的趋势为环境法法典化提供了借鉴 | 第23-25页 |
第四章 国外环境法法典化的考查 | 第25-33页 |
4.1 瑞典《环境法典》考察 | 第25-28页 |
4.1.1 瑞典《环境法典》形成历程 | 第25页 |
4.1.2 瑞典《环境法典》框架结构及内容 | 第25-27页 |
4.1.3 瑞典《环境法典》的特点 | 第27-28页 |
4.2 法国《环境法典》考察 | 第28-31页 |
4.2.1 法国《环境法典》制定过程 | 第28-29页 |
4.2.2 法国《环境法典》框架结构及内容 | 第29-30页 |
4.2.3 法国《环境法典》的特点 | 第30-31页 |
4.3 域外环境法典对我国环境法法典化的启示 | 第31-33页 |
第五章 我国环境法法典化的路径与构想 | 第33-38页 |
5.1 我国环境法法典化的阻碍因素 | 第33-34页 |
5.1.1 法典的滞后性与环境法的变动性 | 第33-34页 |
5.1.2 法典化任务的艰巨性与耗时性 | 第34页 |
5.2 我国环境法法典化的路径 | 第34-36页 |
5.3 我国环境法典的构想 | 第36-38页 |
5.3.1 环境法典的总则—对《环境保护法》进行改造 | 第36页 |
5.3.2 环境法典的分则—针对环境要素整体保护 | 第36-3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2页 |
作者简介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