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草酸酯/碳点化学发光在可视化检测中的应用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绪论第10-34页
    1.1简介第10-11页
    1.2.功能化碳点的合成和表征第11-19页
        1.2.1天然原料和生物原料衍生的碳点第11-14页
        1.2.2功能化(掺杂和混合)碳点的化学合成第14-19页
    1.3碳点在传感器中的应用第19-29页
        1.3.1金属离子检测第20-23页
        1.3.2硝基化合物的检测第23-25页
        1.3.3农药和有毒化合物的检测第25-27页
        1.3.4生物分子的检测第27-29页
    1.4碳点的催化应用第29-32页
        1.4.1纯碳点催化剂第29-31页
        1.4.2含碳点的复合催化剂第31-32页
    1.5本课题的立题依据、意义和研究内容第32-34页
        1.5.1立题依据与意义第32页
        1.5.2研究内容第32-34页
第2章实验方法第34-38页
    2.1实验主要试剂第34页
    2.2材料的制备方法第34页
        2.2.1水热反应第34页
    2.3材料表征所用仪器第34-38页
        2.3.1透射电子显微镜第34页
        2.3.2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第34-35页
        2.3.3X射线衍射仪(XRD)第35页
        2.3.4拉曼(Raman)光谱仪第35页
        2.3.5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第35页
        2.3.6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第35-36页
        2.3.7荧光分光光度计第36-38页
第3章双草酸酯/蓝光碳点化学发光反应用于铁离子的可视化检测第38-50页
    3.1引言第38-39页
    3.2实验过程第39-41页
        3.2.1实验主要原料第39-40页
        3.2.2CDs合成第40页
        3.2.3荧光量子产率(QY)的测量第40-41页
        3.2.4检测Fe3+离子第41页
        3.2.5化学发光法检测Fe3+离子第41页
    3.3结果和讨论第41-48页
        3.3.1结构和化学成分第41-43页
        3.3.2CDs的光学特性第43页
        3.3.3对Fe3+离子的光学响应第43-44页
        3.3.4Fe3+的荧光测定第44-48页
    3.4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4章双草酸酯/红光碳点化学发光体系用于过氧化氢检测第50-64页
    4.1引言第50页
    4.2实验过程第50-52页
        4.2.1实验主要原料第50-51页
        4.2.2红色荧光碳点的制备第51页
        4.2.3不同pH下的荧光检测第51页
        4.2.4化学发光法第51-52页
        4.2.5POCL/CDs体系中各组分对发光效果的影响第52页
    4.3结果与讨论第52-62页
        4.3.1红光碳点的光学性质第52-53页
        4.3.2结构和化学成分第53-55页
        4.3.3溶液pH对碳点的影响第55-56页
        4.3.4碳点稳定性的研究第56-57页
        4.3.5双草酸酯/碳点化学发光体系的构建第57-59页
        4.3.6POCL/CDs体系中各组分对发光效果的影响第59-61页
        4.3.7过氧化氢浓度对化学发光的影响第61页
        4.3.8过氧化氢检测第61-62页
    4.4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5章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5.1结论第64页
    5.2展望第64-66页
附录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82页
致谢第82-84页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功能化纳米粒子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
下一篇:电化学法合成Zr-MOFs及其检测对苯二酚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