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野生桑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缩写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4页 |
·桑树概况 | 第8-14页 |
·桑树资源的分布 | 第8-10页 |
·桑树形态特征 | 第10-11页 |
·桑树生长习性 | 第11页 |
·桑树的利用价值 | 第11-14页 |
·黑龙江省桑属植物生态概况 | 第14-15页 |
·分子标记在植物上的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各种DNA分子标记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RAPD标记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桑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21-23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形态学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31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24-26页 |
·材料采集保存与试验前处理 | 第24-25页 |
·采样地点与试样收集 | 第24-25页 |
·试验材料处理与保存 | 第25页 |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RAPD试验方法 | 第26-29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 | 第26-27页 |
·DNA质量检测 | 第27页 |
·RAPD反应体系的优化筛选 | 第27页 |
·PCR扩增参数及程序的优化 | 第27-28页 |
·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28-29页 |
·形态分类学方法 | 第29页 |
·遗传距离指数的计算方法 | 第29-30页 |
·遗传多样性指数的计算方法 | 第30-31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1-51页 |
·RAPD方法分析黑龙江省野生桑遗传多样性 | 第31-45页 |
·野生桑基因组提取的结果 | 第31页 |
·DNA质量检测结果 | 第31-33页 |
·RAPD反应条件优化 | 第33-35页 |
·dNTP浓度筛选 | 第33页 |
·Taq酶浓度筛选 | 第33-34页 |
·模板浓度筛选 | 第34页 |
·PCR退火循环条件 | 第34-35页 |
·引物筛选 | 第35页 |
·RAPD紫外成像结果 | 第35-38页 |
·SSPS软件数据分析结果 | 第38-44页 |
·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 | 第44-45页 |
·形态学方法分析黑龙江省野生桑遗传多样性 | 第45-51页 |
·形态学桑叶特征描述 | 第45-47页 |
·形态归类分析 | 第47-48页 |
·SPSS软件聚类分析 | 第48-51页 |
第4章 讨论 | 第51-54页 |
·黑龙江省野生桑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的比较 | 第51页 |
·遗传多样性与生态因子关系 | 第51页 |
·与其它研究结果比较 | 第51-52页 |
·本研究方法局限性 | 第52-53页 |
·样品的代表性 | 第52页 |
·方法的局限性 | 第52-53页 |
·后续工作思路 | 第53-54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