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4页 |
一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二 低孔渗砂岩储层的导电规律及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三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第一章 东海低孔渗储层岩电规律实验研究 | 第14-31页 |
·东海低孔渗泥质砂岩地层因素与孔隙度关系研究 | 第14-16页 |
·东海低孔渗泥质砂岩胶结指数变化规律研究 | 第16-20页 |
·东海低孔渗泥质砂岩电阻增大系数与含水饱和度关系研究 | 第20-22页 |
·东海低孔渗泥质砂岩饱和度指数变化规律研究 | 第22-26页 |
·东海低孔渗泥质砂岩b 值变化规律研究 | 第26-28页 |
·东海低孔渗泥质砂岩不同水型的岩电规律研究 | 第28-31页 |
第二章 东海低孔渗泥质砂岩有效介质孔隙结合电阻率模型建立 | 第31-38页 |
·有效介质孔隙结合导电理论和三水导电理论 | 第31页 |
·东海低孔渗泥质砂岩有效介质孔隙结合电阻率模型的推导 | 第31-38页 |
·添加不导电的分散粘土颗粒 | 第32页 |
·添加油珠 | 第32-33页 |
·添加不导电的骨架颗粒 | 第33-34页 |
·确定混合水电导率 | 第34-36页 |
·东海低孔渗泥质砂岩有效介质孔隙结合电阻率模型 | 第36-38页 |
第三章 东海低孔渗泥质砂岩有效介质孔隙结合电阻率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2页 |
·粘土含量变化对模型的影响 | 第38页 |
·骨架胶结指数变化对模型的影响 | 第38-39页 |
·饱和度指数变化对模型的影响 | 第39页 |
·分散粘土胶结指数变化对模型的影响 | 第39-40页 |
·可动水胶结指数变化对模型的影响 | 第40页 |
·微孔隙水胶结指数变化对模型的影响 | 第40-41页 |
·粘土束缚水胶结指数变化对模型的影响 | 第41-42页 |
第四章 东海低孔渗泥质砂岩有效介质孔隙结合电阻率模型的实验对比 | 第42-45页 |
·计算饱含水分散泥质砂岩岩样电导率与测量电导率的比较 | 第42-43页 |
·计算含油分散泥质砂岩岩样电导率与测量电导率的比较 | 第43页 |
·计算东海低孔渗泥质砂岩岩心电导率与测量电导率的比较 | 第43-45页 |
第五章 东海低孔渗泥质砂岩有效介质孔隙结合电阻率模型的求取方法 | 第45-48页 |
第六章 东海低孔渗泥质砂岩有效介质孔隙结合电阻率模型的参数确定 | 第48-74页 |
·确定东海低孔渗地层泥质含量和粘土含量 | 第48-50页 |
·上海地区泥质含量关系式 | 第48页 |
·上海地区粘土含量关系式 | 第48-50页 |
·确定东海低孔渗地层孔隙度 | 第50-53页 |
·上海地区孔隙度关系式 | 第50-51页 |
·A1 组孔隙度关系式 | 第51-52页 |
·A2 组孔隙度关系式 | 第52-53页 |
·确定东海低孔渗地层束缚水饱和度 | 第53-58页 |
·确定东海低孔渗地层渗透率 | 第58-69页 |
·上海地区渗透率关系式 | 第58-60页 |
·SH1 区渗透率关系式 | 第60-62页 |
·SH2 区渗透率关系式 | 第62-64页 |
·A1 组渗透率关系式 | 第64-66页 |
·A2 组渗透率关系式 | 第66-69页 |
·确定东海低孔渗地层阳离子交换容量 | 第69-73页 |
·确定SH1 区阳离子交换容量 | 第70-71页 |
·确定SH2 区阳离子交换容量 | 第71-73页 |
·胶结指数和饱和度指数的确定 | 第73-74页 |
第七章 东海低孔渗泥质砂岩有效介质孔隙结合电阻率模型的实际应用 | 第74-76页 |
·XXXX1 井的解释实例 | 第74页 |
·XXXX2 井的解释实例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详细摘要 | 第82-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