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论文--家禽论文--鸡论文

湖北地区鸡毒霉形体的分离鉴定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缩略词表第13-15页
前言第15-40页
   ·霉形体的研究史第15-16页
   ·病原学特性第16-19页
     ·形态学研究第16-17页
     ·繁殖方式及其运动性第17页
     ·细胞结构第17页
     ·营养特征第17-18页
     ·有关霉形体微生态学方面研究第18页
     ·抗原特性第18-19页
     ·有关鸡毒霉形体及鸡慢性呼吸道病的研究现状第19-39页
     ·有关鸡毒霉形体的研究历史第19-20页
     ·鸡毒霉形体的特殊形态及培养条件第20-21页
     ·鸡毒霉形体的生化特性及抵抗力第21页
     ·鸡毒霉形体的致病力第21页
     ·鸡毒霉形体相关基因的研究第21-25页
     ·鸡慢性呼吸道病的发病特征第25-26页
     ·鸡慢性呼吸道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第26-27页
     ·致病机理第27-28页
     ·免疫学研究现状第28-31页
     ·流行病学第31-32页
     ·诊断方法的研究第32-35页
     ·鸡慢性呼吸道病的防控与净化第35-39页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第39-4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0-62页
   ·实验材料第40-47页
     ·实验主要器材第40页
     ·相关菌株及标准抗原和血清第40页
     ·实验动物及患病动物第40-41页
     ·鸡毒霉形体培养基第41-44页
     ·药物敏感性试验所用抗生素第44页
     ·常规鉴定方法所需其他试剂的配制第44-45页
     ·相关分子生物学试验所需试剂第45页
     ·分子生物学所用试剂的配制第45-47页
     ·制备病理切片所需的相关试剂第47页
   ·方法第47-62页
     ·兔抗鸡毒霉形体S6株血清的制备第47-49页
     ·样品的前期处理和霉形体的分离、培养第49页
     ·纯化第49-50页
     ·细菌的L型鉴定第50页
     ·鸡红细胞吸附试验第50页
     ·糖发酵试验第50-51页
     ·精氨酸水解试验第51页
     ·生长测定第51-52页
     ·鸡毒霉形体传统技术的鉴定第52-53页
     ·鸡毒霉形体16S RNA PCR鉴定第53-54页
     ·鸡毒霉形体耐药性分析第54页
     ·鸡毒霉形体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PCR检测方法的建立第54-56页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PCR检测方法特性的鉴定第56-57页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PCR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第57页
     ·16S-23S rRNAPCR方法与常规技术两者检测结果的对比第57页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第57-58页
     ·鸡毒霉形体分离株16S-23S rRNA间隔区基因的克隆第58-59页
     ·16S-23S rRNA间隔区基因的序列测定第59页
     ·16S-23S rRNA间隔区基因的序列分析和进化分析第59-60页
     ·部分分离株和参考株致病性的研究第60-62页
     ·菌株毒力的评估第6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2-85页
   ·霉形体的分离结果第62页
   ·霉形体的形态观察结果第62-64页
   ·霉形体培养特性及生化试验结果第64页
   ·霉形体的常规鉴定技术结果第64-68页
     ·霉形体的玻片凝集试验第64-65页
     ·代谢抑制试验第65-68页
   ·疑似鸡毒霉形体的16S RNA PCR鉴定结果第68-69页
   ·部分分离株和参考株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第69-70页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PCR方法特性的鉴定第70-72页
     ·特异性试验第70-71页
     ·敏感性试验第71-72页
   ·16S-23S基因间隔区PCR技术的临床检测结果第72页
   ·传统实验室分离鉴定方法与PCR方法的比较第72-74页
   ·湖北地区鸡毒霉形体感染分布情况第74页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RFLP酶切分析第74-76页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分析第76-78页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进化分析第78-79页
   ·攻毒实验菌株的选择第79页
   ·攻毒后相关菌株的主要生物学特性鉴定第79-80页
   ·实验动物临床表征和病理变化第80-83页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第80页
     ·电镜观察结果第80-81页
     ·病理剖检变化第81-82页
     ·病理组织切片第82-83页
   ·攻毒组抗体检测结果第83页
   ·攻毒组气囊病变等级评定第83-84页
   ·各毒株对SPF鸡胚的毒力测定结果第84页
   ·部分分离株致病性评估第84-85页
4. 讨论第85-93页
   ·霉形体的分离第85-86页
   ·分离株的鉴定第86-87页
   ·参考株及部分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实验第87-88页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PCR方法第88-89页
     ·该PCR检测方法的优势第88页
     ·鸡毒霉形体感染情况第88页
     ·鸡毒霉形体和其它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情况第88-89页
   ·扩增产物的RFLP分析第89页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分析第89页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进化分析第89-90页
   ·湖北地区鸡毒霉形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第90页
   ·病原性和16S-23S RRNAISR之间的关联性第90-91页
   ·新城疫弱毒苗的应用第91页
   ·实验中各菌株的致病性第91-93页
5. 结论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1页
附录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硒在土壤—苜蓿—饲料—蛋鸡系统中的迁移效应及其机理研究
下一篇:泰勒虫新型诊断方法的建立和未定种生物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