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权价值评估的竞争分析法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矿业权价值评估的研究概述 | 第15-18页 |
·西方国家的矿业权价值评估 | 第15-16页 |
·我国矿业权价值评估的状况 | 第16-17页 |
·矿业权价值评估研究的新趋势 | 第17-18页 |
·矿业权价值评估理论的发展动力 | 第18-20页 |
·矿业权评估的需求拉动 | 第18-19页 |
·评估实践中的问题和规范化 | 第19-20页 |
·相关学科领域的激发 | 第20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安排 | 第20-23页 |
·论文的研究定位 | 第20-21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安排 | 第21-22页 |
·论文研究方法和工具 | 第22页 |
·论文研究思路和难点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2章 矿业权价值评估的概念 | 第24-40页 |
·矿业权价值评估的涵义和特点 | 第24-26页 |
·矿业权评估的主要相关概念 | 第24-26页 |
·矿业权评估的一些特点 | 第26页 |
·矿业权评估的依据和目的 | 第26-29页 |
·矿业权评估的依据 | 第26-28页 |
·矿业权评估目的 | 第28-29页 |
·矿业权评估的原则和规范 | 第29-37页 |
·矿业权评估的原则 | 第29-30页 |
·矿业权评估工作的基本准则 | 第30-33页 |
·矿业权评估的基本要求 | 第33-35页 |
·评估中的折现计算 | 第35-37页 |
·矿业权评估的途径和影响因素 | 第37-39页 |
·矿业权评估主要途径 | 第37-38页 |
·选择评估途径的影响因素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收益途径的矿业权价值评估方法 | 第40-57页 |
·贴现现金流量法 | 第40-46页 |
·现金流量法的原理及特点 | 第40-41页 |
·现金流量法的财务模型及计算公式 | 第41-43页 |
·现金流量法的参数、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 第43-44页 |
·现金流量法的其它计算形式 | 第44-46页 |
·收益法 | 第46-48页 |
·收益法 | 第46-48页 |
·收益法的其它计算形式——净利润收益现值法 | 第48页 |
·收益权益法 | 第48-51页 |
·收益权益法的原理及特点 | 第49页 |
·收益权益法的财务模型及计算公式 | 第49-50页 |
·收益权益法的参数、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 第50-51页 |
·现金流风险系数调整法 | 第51-55页 |
·现金流量风险系数调整法的基本原理 | 第51-52页 |
·现金流量风险系数调整法的计算方法 | 第52页 |
·基础资料需求、参数选取、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 第52-54页 |
·约当投资-贴现现金流量法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非收益途径的矿业权价值评估方法 | 第57-72页 |
·成本途径的矿业权价值评估方法 | 第57-63页 |
·重置成本法 | 第57-58页 |
·勘查成本效用法 | 第58-60页 |
·地质要素评序法 | 第60-62页 |
·其它方法 | 第62-63页 |
·市场途径的矿业权价值评估方法 | 第63-66页 |
·可比销售法 | 第63-65页 |
·单位面积探矿权价值评判法 | 第65页 |
·资源品级探矿权价值估算法 | 第65-66页 |
·市场法 | 第66页 |
·经营策略途径的矿业权价值评估方法 | 第66-69页 |
·矿业权的期权特征 | 第66-67页 |
·随机条件下无期权价值评估 | 第67-68页 |
·矿业权价值评估的Blaek-Scholes模型 | 第68页 |
·随机条件下期权价值评估 | 第68-69页 |
·其它途径的矿业权价值评估方法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5章 矿业权价值评估方法的理论依据 | 第72-89页 |
·矿业权价值评估的前提和准则 | 第72-74页 |
·矿业权价值评估的前提条件 | 第72-73页 |
·矿业权价值评估的公平市场价值准则 | 第73-74页 |
·矿业权价值的构成及来源 | 第74-79页 |
·矿产资源的自身价值 | 第75-76页 |
·矿产资源开采利用价值 | 第76-77页 |
·矿产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 | 第77-79页 |
·矿业权价值的影响因素 | 第79-84页 |
·矿业发展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 第80-81页 |
·矿业的外部经济性 | 第81-82页 |
·矿产外部性的分析与计算 | 第82-83页 |
·矿业经营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83-84页 |
·矿业权价值的形成和确认 | 第84-88页 |
·矿业权的价值和确认 | 第84-85页 |
·矿业权的形成与确认之间的关系 | 第85页 |
·矿业权价值与外围经济的关系 | 第85-86页 |
·矿业权价值与矿业权价格的差异 | 第86-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6章 矿业经营的长期特征实证案例分析 | 第89-107页 |
·矿业经济的一些显著特征 | 第89-94页 |
·矿山投资的一些技术经济数字特征 | 第89-92页 |
·矿业经营的其它基本特征及成因 | 第92-94页 |
·矿产品价格的长期时序宽幅波动特征 | 第94-99页 |
·1970年以来石油价格的时序波动图 | 第94-97页 |
·1970年以来进口铁矿石价格的时序宽幅波动特征 | 第97-99页 |
·矿业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 | 第99-103页 |
·经济周期的成因理论 | 第99-101页 |
·经济周期的长短类型 | 第101页 |
·矿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 第101-103页 |
·矿业权价值评估与长期经营的矛盾 | 第103-106页 |
·现有矿业权价值评估无战略经营目的 | 第103-104页 |
·矿业权价值评估需要服务于战略经营目的 | 第104-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7章 矿业权价值的产业竞争分析方法 | 第107-121页 |
·基于战略经营矿业权价值评估的依据 | 第107-111页 |
·马克思的利润平均化理论 | 第107-108页 |
·产业竞争优势理论 | 第108-109页 |
·经济循环理论 | 第109-110页 |
·采矿业的市场供给特征 | 第110-111页 |
·采矿业的产业竞争结构分析模式 | 第111-113页 |
·矿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竞争关系 | 第111-112页 |
·同一矿种矿业内部的竞争关系 | 第112页 |
·不同矿种之间矿业内部的竞争关系 | 第112-113页 |
·产业竞争结构下的评估参照选择 | 第113页 |
·矿业权价值评估的竞争分析方法 | 第113-120页 |
·原理与特点 | 第113-114页 |
·评估计算步骤与计算公式 | 第114-116页 |
·参数、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 第116-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8章 矿业权价值评估的竞争分析法案例 | 第121-153页 |
·铁矿业与钢铁业之间的产业竞争关系 | 第121-129页 |
·铁矿石采矿业的产业竞争结构 | 第121-122页 |
·铁矿供给方高度垄断且利益动机强 | 第122-124页 |
·铁矿需求方分散并且利益取向不明 | 第124-126页 |
·铁矿石的市场供需特征 | 第126-128页 |
·铁矿业对钢铁业具有竞争优势 | 第128-129页 |
·我国钢铁业与用钢业之间的竞争关系 | 第129-134页 |
·我国钢铁业具显著的销售竞争优势 | 第129-130页 |
·我国钢铁业具有国际钢铁市场空间 | 第130-132页 |
·我国钢铁业内部竞争强度不足 | 第132-133页 |
·我国钢铁业对用钢业具有竞争优势 | 第133-134页 |
·国际铁矿石市场的现行价格与生产成本 | 第134-140页 |
·铁矿的国际采矿成本趋于下降 | 第134-137页 |
·国际铁矿石近年市场价格涨升无度 | 第137-139页 |
·铁矿石市场价格形成的现实机制 | 第139-140页 |
·用产业竞争法对铁矿价值的评估 | 第140-148页 |
·国际铁矿石的长期不变价格确定 | 第140-141页 |
·用不变价格评估矿业权价值 | 第141-143页 |
·三种竞争状态下的铁矿石价格估计 | 第143-144页 |
·对铁矿石市场价格的长期预测 | 第144-145页 |
·我国工业主要行业的一些效益指标 | 第145-148页 |
·本章总结 | 第148-153页 |
第9章 技术进步对矿业权价值评估的影响 | 第153-162页 |
·尾矿再利用的价值增量 | 第153-155页 |
·尾矿贮存总量及其它技术规律 | 第153页 |
·尾矿造成的社会经济成本 | 第153-155页 |
·尾矿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 | 第155页 |
·对矿业权价值评估的修正 | 第155页 |
·共生伴生矿分离的价值增量 | 第155-158页 |
·技术进步对采矿权价值的其它影响 | 第158-159页 |
·通过战略经营提高矿业权价值 | 第159-161页 |
·本章总结 | 第161-162页 |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2-167页 |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162-165页 |
·论文研究展望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1页 |
致谢 | 第171-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