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6页 |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10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7-9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国外相关研究及实践综述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4-15页 |
·论文研究的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基础理论 | 第16-26页 |
·现代物流理念的形成 | 第16-17页 |
·第三方物流理论 | 第17-18页 |
·传统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分析 | 第18-20页 |
·向现代物流转化是运输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18-19页 |
·传统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约束 | 第19-20页 |
·铁路货运与现代物流的联系及区别 | 第20-21页 |
·铁路货运与现代物流的联系 | 第20页 |
·铁路货运与现代物流的本质区别 | 第20-21页 |
·传统铁路货运场站发展现代物流相关分析 | 第21-23页 |
·传统铁路货运经营模式对现代物流发展的制约 | 第21-22页 |
·传统铁路货运场站与物流中心的异同 | 第22-23页 |
·我国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途径与措施 | 第23-25页 |
·我国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定位 | 第23-24页 |
·我国铁路运输拓展物流服务的途径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传统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经验借鉴 | 第26-45页 |
·发达国家铁路物流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26-33页 |
·德国铁路物流的发展 | 第26-27页 |
·美国铁路物流的发展 | 第27-28页 |
·加拿大铁路物流的发展 | 第28-29页 |
·其他国家铁路物流的发展 | 第29-30页 |
·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30-33页 |
·运输企业发展物流的基本模式 | 第33-43页 |
·运输企业发展物流的基本途径 | 第33-34页 |
·中远集团发展物流的成功经验 | 第34-38页 |
·运输企业向物流业转型的模式 | 第38-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铁路拓展物流服务的经营模式 | 第45-53页 |
·铁路拓展物流服务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 第45-47页 |
·发展的整体战略 | 第45页 |
·发展的具体目标 | 第45-47页 |
·铁路货运站拓展物流服务的几种经营模式 | 第47-52页 |
·以储存为主的存储型服务模式 | 第47-48页 |
·以多式联运为主的转运型服务模式 | 第48-49页 |
·以包装和流通加工为主的流通加工服务模式 | 第49-50页 |
·依托货运站场建立商贸和展览中心 | 第50-51页 |
·依托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的信息服务模式 | 第51页 |
·第三方物流服务模式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铁路拓展经营服务范围的保障措施 | 第53-57页 |
·战略层面的保障措施 | 第53-54页 |
·政企分开与网运分离 | 第53页 |
·转变经营理念 | 第53-54页 |
·运作层面的保障措施 | 第54-56页 |
·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 第54-55页 |
·软件环境的强化与改进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实证分析:呼铁局货运场站拓展为物流中心的探索 | 第57-74页 |
·呼和浩特铁路局基本概况 | 第57-60页 |
·呼铁局基本情况 | 第57页 |
·货运场站及其发到运量状况 | 第57-59页 |
·战略装车点建设情况 | 第59-60页 |
·呼铁局货运场站拓展为物流中心的建设模式 | 第60-63页 |
·模式一:局部改造、部分功能拓展 | 第60页 |
·模式二:全面物流化功能改造 | 第60-61页 |
·模式三:按物流中心功能要求建设 | 第61页 |
·模式四: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型 | 第61-62页 |
·模式五:将传统与现代功能特征分立设置 | 第62-63页 |
·基于既有货运场站资源整合的物流中心发展模式 | 第63-73页 |
·基于既有货运场站功能特征的渐进式发展模式 | 第63-64页 |
·基于货场化管理的专用线拓展模式 | 第64-66页 |
·基于货运场站资源优势的发展模式 | 第66-68页 |
·基于线路或区域特征的发展模式 | 第68-69页 |
·基于货运场站功能类别的发展模式 | 第69-71页 |
·混合发展模式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74页 |
·本文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