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6页 |
·富勒烯概述 | 第15-27页 |
·富勒烯的化学修饰 | 第15-16页 |
·富勒烯材料的应用前景 | 第16-22页 |
·碳纳米管的结构 | 第22-23页 |
·碳纳米管的应用 | 第23-27页 |
·石墨烯概述 | 第27-36页 |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 第28-32页 |
·Graphene 的应用前景 | 第32-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6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 | 第46-60页 |
·密度泛函理论(DFT) | 第46-52页 |
·Hohenberg-Kohn 定理 | 第46页 |
·单电子近似和Kohn-Sham 方程 | 第46-48页 |
·交换关联势的处理 | 第48-49页 |
·常用的DFT 方法 | 第49-50页 |
·态密度和能带结构计算 | 第50-52页 |
·前线轨道理论 | 第52页 |
·计算方法简介 | 第52-57页 |
·DMol~3 基本原理与方法 | 第53-54页 |
·几何结构优化 | 第54页 |
·自洽计算 | 第54-55页 |
·数值基组 | 第55-56页 |
·截止半径(Cut-Off Radius) | 第56-57页 |
·赝势(Pseudo-Potential) | 第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第三章 NON-IPR 内包金属富勒烯TB_3N@C_(84)的理论研究 | 第60-86页 |
·非独立五元环富勒烯的合成和结构性质 | 第60-70页 |
·非独立五元环富勒烯及其合成 | 第60-61页 |
·内含金属富勒烯及其结构 | 第61-70页 |
·C84 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的研究—TB_3N@C_(84) | 第70-77页 |
·计算方法 | 第72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72-77页 |
·结论 | 第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6页 |
第四章 富勒烯基电子受体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第86-102页 |
·有机太阳能电池简介 | 第86-88页 |
·有机太阳能产生背景及历史 | 第86-87页 |
·有机太阳能电池工作的原理 | 第87-88页 |
·富勒烯衍生物苯基C_(61) 丁酸甲酯的结构和电学性质第一性原理研究 | 第88-94页 |
·计算方法 | 第90-91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91-94页 |
·富勒烯衍生物苯基C_(71) 丁酸甲酯的结构和电学性质第一性原理研究 | 第94-99页 |
·几何结构和稳定性 | 第94-96页 |
·绝热电子亲和势 | 第96页 |
·结合能 | 第96-97页 |
·能隙 | 第97-99页 |
·结论 | 第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第五章 碳纳米管负载银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 第102-121页 |
·引言 | 第102-106页 |
·CNTs/金属复合材料 | 第102-104页 |
·碳纳米管的功能化修饰 | 第104-105页 |
·银系抗菌剂 | 第105-106页 |
·单壁碳纳米管内壁吸附AG 离子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 第106-113页 |
·单壁碳纳米管内壁吸附Ag 离子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超胞模型 | 第106-110页 |
·单壁碳纳米管内壁吸附Ag 离子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团簇模型 | 第110-113页 |
·化学修饰后的单壁碳纳米管载银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第113-118页 |
·计算模型 | 第114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114-118页 |
·结论 | 第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1页 |
第六章 石墨烯对半胱氨酸响应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第121-146页 |
·金属硫蛋白的介绍 | 第121-123页 |
·金属硫蛋白的结构 | 第121-122页 |
·金属硫蛋白目前的主要检测方法 | 第122-123页 |
·传感器介绍 | 第123-125页 |
·本征GRAPHENE 和掺杂AU 原子的GRAPHENE 对半胱氨酸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125-134页 |
·计算方法和模型 | 第125-126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126-134页 |
·结论 | 第134页 |
·本征GRAPHENE 和修饰AU 原子的GRAPHENE 对半胱氨酸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134-137页 |
·计算方法和模型 | 第134-135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135-137页 |
·结论 | 第137页 |
·掺杂PT 原子的GRAPHENE 对半胱氨酸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137-141页 |
·结论 | 第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6-150页 |
·结论 | 第146-147页 |
·展望 | 第147-15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0-151页 |
致谢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