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基础理论论文--人工智能理论论文

药物互作数据的挖掘与预测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符号说明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5页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2-16页
    1.2 研究现状第16-21页
        1.2.1 蛋白质热点残基的预测第16-17页
        1.2.2 药物-靶标相互作用预测第17-19页
        1.2.3 QSAR药物活性筛选第19-21页
    1.3 存在的问题第21-22页
    1.4 本文的工作及创新点第22-23页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第23-25页
第二章 机器学习相关理论简介第25-43页
    2.1 机器学习简介第25-28页
        2.1.1 k近邻算法第26-27页
        2.1.2 集成投票第27页
        2.1.3 评价指标第27-28页
    2.2 深度学习概述第28-30页
    2.3 深度学习的发展历程第30-33页
    2.4 卷积神经网络第33-36页
        2.4.1 卷积神经网络的历史第33-34页
        2.4.2 卷积神经网络的网络结构第34-36页
    2.5 循环神经网络第36-39页
        2.5.1 概述第36-37页
        2.5.2 长短时记忆网络第37-38页
        2.5.3 门控循环单元第38-39页
    2.6 深度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第39-42页
    2.7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蛋白质热点残基的预测第43-61页
    3.1 引言第43-44页
    3.2 热点残基数据集第44-45页
    3.3 蛋白质残基的特征提取第45-48页
        3.3.1 蛋白质序列的编码第45-48页
        3.3.2 相对溶剂可及表面积第48页
    3.4 分类模型的建立第48-49页
    3.5 实验结果第49-56页
        3.5.1 单分类器的预测结果第49-51页
        3.5.2 集成投票的预测结果第51-52页
        3.5.3 不同热点残基的定义对模型预测性能的影响第52-53页
        3.5.4 预测模型在SKEMPI数据集上的结果第53-54页
        3.5.5 预测模型在混合数据集上的结果第54-55页
        3.5.6 与其它方法的比较第55-56页
    3.6 讨论与分析第56-59页
        3.6.1 滑窗长度对预测模型性能的影响第56-57页
        3.6.2 实例分析第57-59页
        3.6.3 理化特征分析第59页
    3.7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四章 药物-靶标相互作用的预测第61-77页
    4.1 引言第61-62页
    4.2 预测模型的构建第62-68页
        4.2.1 数据集第62-64页
            4.2.1.1 训练集第63页
            4.2.1.2 额外的验证集第63-64页
            4.2.1.3 负样本的生成第64页
        4.2.2 药物分子的特征表示第64-65页
        4.2.3 靶标蛋白的特征表示第65页
        4.2.4 数据特征的构建第65-66页
        4.2.5 网络结构第66页
        4.2.6 预测模型的构建第66-68页
    4.3 实验结果第68-71页
        4.3.1 药物-靶标相互作用的预测结果第68-69页
        4.3.2 与其他机器学习方法的比较结果第69-70页
        4.3.3 与深度置信网络算法的比较结果第70-71页
    4.4 结果讨论第71-74页
        4.4.1 超参数第71-73页
            4.4.1.1 网络层数第71-72页
            4.4.1.2 学习速率第72页
            4.4.1.3 批标准化第72-73页
        4.4.2 Loss值第73页
        4.4.3 数据扩充和随机变换矩阵第73-74页
    4.5 实例分析第74-76页
    4.6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五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QSAR药物活性筛选第77-94页
    5.1 引言第77-78页
    5.2 seq2seq模型第78-81页
        5.2.1 seq2seq模型第78-79页
        5.2.2 Attention机制第79-81页
    5.3 实验方法第81-85页
        5.3.1 数据集第82页
        5.3.2 化学分子的SMILES特征表示第82-83页
        5.3.3 模型流程第83页
        5.3.4 基于编码-解码化学模型的构建第83-84页
        5.3.5 化学分子的生物活性预测第84-85页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85-89页
        5.4.1 每一个bioassay的QSAR预测结果第85-88页
        5.4.2 与其他QSAR预测方法的比较第88页
        5.4.3 与其他化学小分子描述符的比较第88-89页
    5.5 结果讨论第89-92页
        5.5.1 学习速率第90页
        5.5.2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第90-91页
        5.5.3 两种训练方案的损失变化第91-92页
    5.6 实例分析第92-93页
    5.7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94-96页
    6.1 本文工作总结第94-95页
    6.2 展望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4页
附录第104-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芩苷联合利奈唑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干预作用的体内外研究
下一篇:清代前中期历算家书信整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