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1页 |
1.2.1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8-2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3-36页 |
2.1 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界定与测度 | 第23-25页 |
2.1.1 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界定 | 第23页 |
2.1.2 国外关于产业转型升级水平测度的研究 | 第23-24页 |
2.1.3 国内关于产业转型升级水平测度的研究 | 第24-25页 |
2.2 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 | 第25-30页 |
2.2.1 经济体制的内涵与分类 | 第25-27页 |
2.2.2 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7-28页 |
2.2.3 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因素 | 第28-30页 |
2.3 新产业革命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 第30-34页 |
2.3.1 新产业革命的内涵及特征 | 第30-32页 |
2.3.2 主要发达国家发展新产业的经验 | 第32-33页 |
2.3.3 新产业革命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问题与体制因素 | 第36-47页 |
3.1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主要瓶颈问题 | 第36-42页 |
3.1.1 投资扩张导致体制性产能过剩 | 第36-39页 |
3.1.2 需求结构不合理制约产业发展空间 | 第39-41页 |
3.1.3 政策过度保护产生大量“僵尸企业” | 第41-42页 |
3.2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瓶颈问题的体制背景 | 第42-45页 |
3.2.1 ―赶超战略”对我国体制的遗留影响 | 第42-43页 |
3.2.2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基础 | 第43-45页 |
3.3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分析:新结构经济学的解释 | 第47-57页 |
4.1 新结构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与讨论 | 第47-49页 |
4.2 新结构经济学下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分析 | 第49-52页 |
4.2.1 “有效市场”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作用 | 第49-50页 |
4.2.2 “有为政府”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 | 第50-51页 |
4.2.3 企业自生能力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作用 | 第51-52页 |
4.3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分析 | 第52-56页 |
4.3.1 计划经济体制下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 | 第52-53页 |
4.3.2 转轨经济体制下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 | 第53-54页 |
4.3.3 市场经济体制下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 | 第54-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之一:政府过度干预 | 第57-80页 |
5.1 理论模型分析 | 第58-63页 |
5.1.1 模型的构建 | 第58-60页 |
5.1.2 模型的主要过程 | 第60-61页 |
5.1.3 模型推导的结论 | 第61-63页 |
5.2 相关指标的测算 | 第63-71页 |
5.2.1 要素价格扭曲的测度方法的评述 | 第63-64页 |
5.2.2 我国要素价格扭曲的测度 | 第64-69页 |
5.2.3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测算 | 第69-71页 |
5.3 实证分析 | 第71-78页 |
5.3.1 实证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 第71-72页 |
5.3.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第72-73页 |
5.3.3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73-76页 |
5.3.4 稳健性检验 | 第76-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六章 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之二:市场主体地位缺失 | 第80-88页 |
6.1 理论分析 | 第80-81页 |
6.2 实证分析 | 第81-87页 |
6.2.1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第82-84页 |
6.2.2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84-85页 |
6.2.3 稳健性检验 | 第85-87页 |
6.3 本章小节 | 第87-88页 |
第七章 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之三:企业自生能力不足 | 第88-106页 |
7.1 理论分析与假设 | 第89-92页 |
7.2 模型、变量与特征事实 | 第92-95页 |
7.2.1 模型设定与分析 | 第92-93页 |
7.2.2 变量与数据的说明 | 第93-94页 |
7.2.3 描述性统计 | 第94-95页 |
7.3 实证分析 | 第95-103页 |
7.3.1 主要回归结果分析 | 第95-100页 |
7.3.2 稳健性检验 | 第100-103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3-106页 |
第八章 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创新与案例分析 | 第106-130页 |
8.1 新产业革命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 第106-109页 |
8.1.1 新产业革命对我国产业生产方式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8.1.2 新产业革命对我国产业组织模式的影响 | 第107页 |
8.1.3 新产业革命对我国体制机制改革的新要求 | 第107-109页 |
8.2 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情社区的联动机制 | 第109-120页 |
8.2.1 有效市场的甄别机制 | 第109-111页 |
8.2.2 有为政府的激励机制 | 第111-115页 |
8.2.3 有情社区的互动机制 | 第115-118页 |
8.2.4 三部门的联动机制 | 第118-120页 |
8.3 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创新的案例分析 | 第120-128页 |
8.3.1 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创新试点 | 第120页 |
8.3.2 创新试点的主要做法 | 第120-126页 |
8.3.3 创新试点的成效与启示 | 第126-128页 |
8.4 本章小节 | 第128-130页 |
第九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 第130-138页 |
9.1 研究结论 | 第130-132页 |
9.2 政策建议 | 第132-136页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53页 |
附录A:各省要素价格扭曲程度 | 第153-156页 |
读博士学位期间录用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与获奖情况 | 第156-157页 |
致谢 | 第157-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