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铝电解电容器简介 | 第10-13页 |
1.2.1 铝电解电容器应用现状及前景 | 第10页 |
1.2.2 铝电解电容器的结构及原理 | 第10-12页 |
1.2.3 铝电解电容器的电容 | 第12-13页 |
1.3 铝电解电容器铝箔的制备 | 第13-17页 |
1.3.1 高纯铝箔腐蚀工艺的介绍 | 第13-15页 |
1.3.2 高纯铝箔腐蚀工艺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3.3 高纯铝箔腐蚀机理 | 第16-17页 |
1.4 铝箔电聚合表面改性概述 | 第17-20页 |
1.4.1 电聚合背景介绍 | 第17-18页 |
1.4.2 电聚合单体介绍 | 第18-19页 |
1.4.3 电聚合表面改性方法介绍 | 第19页 |
1.4.4 电聚合表面改性基本原理 | 第19-20页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1.5.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5.2 论文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30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2-24页 |
2.1.1 实验原材料 | 第22页 |
2.1.2 实验药品 | 第22-23页 |
2.1.3 实验设备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与装置 | 第24-27页 |
2.2.1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2.2 实验装置 | 第25-27页 |
2.3 实验表征方法 | 第27-30页 |
2.3.1 断面金相分析 | 第27页 |
2.3.2 失重率及减薄率分析 | 第27-28页 |
2.3.3 扫描电镜分析 | 第28页 |
2.3.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28-29页 |
2.3.5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 第29页 |
2.3.6 电化学曲线分析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电聚合表面改性对高纯铝箔侵蚀行为影响研究 | 第30-53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不同电聚合条件表面改性对高纯铝箔腐蚀电池法自发侵蚀行为影响研究 | 第30-40页 |
3.2.1 电聚合苯胺对高纯铝箔腐蚀电池法自发侵蚀行为影响 | 第30-33页 |
3.2.1.1 不同硫酸浓度下对高纯铝箔电聚合苯胺表面改性 | 第30-31页 |
3.2.1.2 不同恒电压对高纯铝箔电聚合苯胺表面改性 | 第31-33页 |
3.2.2 电聚合吡咯对高纯铝箔腐蚀电池法自发侵蚀行为影响 | 第33-36页 |
3.2.2.1 不同硫酸浓度下对高纯铝箔电聚合吡咯表面改性 | 第33-35页 |
3.2.2.2 不同恒电压下对高纯铝箔电聚合吡咯表面改性 | 第35-36页 |
3.2.3 电聚合噻吩表面改性对高纯铝箔腐蚀电池法自发侵蚀行为影响 | 第36-39页 |
3.2.3.1 不同硫酸浓度下对高纯铝箔电聚合噻吩表面改性 | 第36-38页 |
3.2.3.2 不同恒电压下对高纯铝箔电聚合噻吩表面改性 | 第38-39页 |
3.2.4 电聚合表面改性对高纯铝箔腐蚀电池法自发侵蚀行为影响机理 | 第39-40页 |
3.3 不同电聚合条件表面改性对高纯铝箔电极反应耦合法自发侵蚀行为影响研究 | 第40-51页 |
3.3.1 电聚合苯胺对高纯铝箔电极反应耦合法自发侵蚀行为影响 | 第40-44页 |
3.3.1.1 不同硫酸浓度下对高纯铝箔电聚合苯胺表面改性 | 第40-42页 |
3.3.1.2 不同恒电压下对高纯铝箔电聚合苯胺表面改性 | 第42-44页 |
3.3.2 电聚合吡咯表面改性对高纯铝箔电极反应耦合法自发侵蚀行为影响 | 第44-47页 |
3.3.2.1 不同硫酸浓度下对高纯铝箔电聚合吡咯表面改性 | 第44-45页 |
3.3.2.2 不同恒电压下对高纯铝箔电聚合吡咯表面改性 | 第45-47页 |
3.3.3 电聚合噻吩表面改性对高纯铝箔电极反应耦合法自发侵蚀行为影响 | 第47-50页 |
3.3.3.1 不同硫酸浓度下对高纯铝箔电聚合噻吩表面改性 | 第47-48页 |
3.3.3.2 不同恒电压下对高纯铝箔电聚合噻吩表面改性 | 第48-50页 |
3.3.4 电聚合表面改性对高纯铝箔电极反应耦合法自发侵蚀行为影响机理 | 第50-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通过电化学方法测试探究高纯铝箔电化学侵蚀过程 | 第53-67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铝箔表面恒压电聚合表面改性导电聚合物膜的形貌特征 | 第53-59页 |
4.2.1 聚苯胺形貌特征 | 第53-55页 |
4.2.2 聚吡咯形貌特征 | 第55-57页 |
4.2.3 聚噻吩形貌特征 | 第57-59页 |
4.3 通过电化学工作站探究高纯铝箔电化学侵蚀过程 | 第59-62页 |
4.3.1 铝箔电化学腐蚀三电极体系的建立 | 第59-60页 |
4.3.2 三电极体系高纯铝箔电化学侵蚀体系稳态建立 | 第60-61页 |
4.3.3 不同硝酸钠浓度对高纯铝箔电化学侵蚀过程极化曲线 | 第61-62页 |
4.3.4 不同硝酸钠浓度对高纯铝箔电化学侵蚀过程开路电位-时间曲线 | 第62页 |
4.4 通过电化学工作站探究电聚合表面改性高纯铝箔电化学侵蚀过程 | 第62-65页 |
4.4.1 电聚合表面改性高纯铝箔电化学侵蚀过程极化曲线 | 第62-63页 |
4.4.2 电聚合表面改性高纯铝箔电化学侵蚀过程开路电压-时间曲线 | 第63-64页 |
4.4.3 电聚合表面改性高纯铝箔电化学侵蚀过程电化学阻抗谱 | 第64-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70页 |
5.1 结论 | 第67-68页 |
5.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