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8-10页 |
1.2 冲动性购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基于传统消费环境的冲动性购物 | 第10-12页 |
1.2.2 基于在线信息环境的冲动性购物 | 第12-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 本文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6 论文基本内容及结构 | 第15-18页 |
第2章 理论综述 | 第18-24页 |
2.1 冲动性购买 | 第18-19页 |
2.1.1 冲动性购买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2 冲动性购买与非计划购买 | 第19页 |
2.2 在线稀缺信息 | 第19-22页 |
2.2.1 稀缺信息 | 第19-21页 |
2.2.2 在线限时限量稀缺信息 | 第21-22页 |
2.3 消费者差异影响因素研究 | 第22-24页 |
第3章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 第24-30页 |
3.1 理论框架 | 第24-25页 |
3.1.1 竞争激励模型(CompetitiveArousalModel) | 第24-25页 |
3.1.2 潜在状态-特质理论(LatentState-TraitTheory) | 第25页 |
3.2 研究模型的建立 | 第25-27页 |
3.2.1 稀缺信息对冲动购买的作用机制 | 第25-26页 |
3.2.2 消费者冲动性特质的调节机制 | 第26-27页 |
3.3 理论假设的提出 | 第27-30页 |
第4章 实验设置与数据收集 | 第30-40页 |
4.1 实验设置 | 第30-31页 |
4.2 实验设计 | 第31-33页 |
4.3 实验过程 | 第33-34页 |
4.4 测量项选取 | 第34-36页 |
4.4.1 个人冲动性的变量测量 | 第34页 |
4.4.2 限量限时稀缺性设置检查 | 第34-35页 |
4.4.3 情感唤醒变量的测量 | 第35页 |
4.4.4 关键控制变量的测量 | 第35-36页 |
4.4.5 冲动购物行为的测量 | 第36页 |
4.5 样本统计和分析 | 第36-40页 |
第5章 数据分析 | 第40-50页 |
5.1 结构检验 | 第40-44页 |
5.2 感知情感觉醒的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5.3 冲动性购买的结果分析 | 第46-50页 |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0-54页 |
6.1 实证研究结论 | 第50页 |
6.2 研究理论贡献 | 第50-51页 |
6.3 实践营销建议 | 第51-52页 |
6.4 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 第52-54页 |
6.4.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52-53页 |
6.4.2 研究的局限性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附录 | 第62-6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