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3.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第20-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1 农业补贴 | 第20-21页 |
2.1.2 农机购置补贴 | 第21页 |
2.1.3 农业机械化 | 第21-22页 |
2.2 理论依据 | 第22-25页 |
2.2.1 公共选择与福利经济 | 第22页 |
2.2.2 农业机械化与规模经济 | 第22-23页 |
2.2.3 制度均衡与区域经济 | 第23-24页 |
2.2.4 经济增长与环境效益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安徽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运行状况 | 第25-31页 |
3.1 补贴对象、范围及标准 | 第25-27页 |
3.1.1 补贴对象 | 第25页 |
3.1.2 补贴范围 | 第25-27页 |
3.1.3 补贴标准 | 第27页 |
3.2 补贴操作程序 | 第27-28页 |
3.3 总体补贴情况 | 第28-29页 |
3.4 各市补贴情况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安徽省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效果分析 | 第31-37页 |
4.1 农机装备水平迅速发展 | 第31-32页 |
4.2 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升 | 第32-33页 |
4.3 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壮大 | 第33-34页 |
4.4 农民增产增收 | 第34-35页 |
4.5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35-37页 |
第五章 安徽省农机购置补贴效果的地区差异分析 | 第37-46页 |
5.1 补贴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7-39页 |
5.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7页 |
5.1.2 数据来源 | 第37-38页 |
5.1.3 指标选取与体系建立 | 第38-39页 |
5.2 实证分析结果 | 第39-46页 |
5.2.1 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 | 第39页 |
5.2.2 特征值与方差贡献率 | 第39-40页 |
5.2.3 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 | 第40-41页 |
5.2.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5.2.5 地区得分差异分析 | 第43-45页 |
5.2.6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六章 安徽省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总动力的影响分析 | 第46-49页 |
6.1 模型分析 | 第46-47页 |
6.1.1 回归模型概述 | 第46页 |
6.1.2 变量选择 | 第46-47页 |
6.1.3 模型建立 | 第47页 |
6.2 模型估计结果 | 第47-48页 |
6.3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9-5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7.1.1 补贴资金投入是影响效果评价的重要因素,具有引导作用 | 第49页 |
7.1.2 农机购置补贴整体作用显著,但地区效果不均衡 | 第49-50页 |
7.1.3 安徽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改进方向 | 第50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50-55页 |
7.2.1 完善补贴资金投入结构,发挥金融配套支持作用 | 第50-51页 |
7.2.2 突出重点补贴机具,满足地区差异化需求 | 第51页 |
7.2.3 加强补贴政策法规宣传和技术培训,提升农机应用效能 | 第51-52页 |
7.2.4 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机服务质量 | 第52页 |
7.2.5 健全补贴监督管理机制,加快信息化建设 | 第52-53页 |
7.2.6 鼓励农机科技创新,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