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生物制品药物的生产论文

杏鲍菇多糖的降血脂活性评价及其泡腾片的制备工艺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引言第15-16页
第一章 综述第16-27页
    1.1 食用菌多糖的提取技术第16-17页
        1.1.1 水提醇沉法第16页
        1.1.2 超声波提取法第16-17页
        1.1.3 酶解法第17页
        1.1.4 微波法第17页
        1.1.5 超临界CO_2萃取第17页
    1.2 食用菌多糖的分离纯化技术第17-19页
        1.2.1 除蛋白第18页
        1.2.2 脱色、除小分子杂质第18-19页
        1.2.3 多糖的纯化技术第19页
        1.2.4 食用菌多糖的纯度测定第19页
    1.3 食用菌多糖的结构鉴定技术第19-22页
        1.3.1 紫外光谱(UV)法第20页
        1.3.2 红外光谱(IR)法第20页
        1.3.3 核磁共振(NMR)法第20页
        1.3.4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第20页
        1.3.5 电泳法第20-21页
        1.3.6 化学法第21页
        1.3.7 刚果红反应第21页
        1.3.8 原子力显微镜(AFM)第21页
        1.3.9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21-22页
    1.4 食用菌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现状第22-23页
        1.4.1 抗肿瘤作用第22页
        1.4.2 抗氧化作用第22页
        1.4.3 降血脂作用第22-23页
        1.4.4 降血糖作用第23页
        1.4.5 保肝作用第23页
    1.5 多糖的制剂研究现状第23-26页
        1.5.1 脂质体第24页
        1.5.2 微丸第24-25页
        1.5.3 注射剂第25页
        1.5.4 泡腾片第25-26页
    1.6 选题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6-27页
第二章 杏鲍菇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研究第27-48页
    2.1 仪器与试剂第27-28页
        2.1.1 仪器第27-28页
        2.1.2 材料与试剂第28页
    2.2 实验方法第28-34页
        2.2.1 杏鲍菇子实体的预处理第28-29页
        2.2.2 杏鲍菇粗多糖的提取第29页
        2.2.3 单因素考察第29页
        2.2.4 正交试验设计第29-30页
        2.2.5 粗多糖除蛋白工艺研究第30-31页
        2.2.6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31页
        2.2.7 杏鲍菇多糖的纯化第31-32页
        2.2.8 PEP的纯度及分子量测定第32-3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4-46页
        2.3.1 单因素试验结果第34-38页
        2.3.2 正交试验设计结果第38-39页
        2.3.3 粗多糖除蛋白结果第39-40页
        2.3.4 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第40-41页
        2.3.5 DEAE-52纤维素柱层析第41-42页
        2.3.6 多糖含量测定第42-43页
        2.3.7 葡萄糖醛酸含量测定第43-44页
        2.3.8 紫外全波长扫描第44-45页
        2.3.9 元素分析第45页
        2.3.10 PPEP-1和PPEP-2的分子量测定第45-46页
    2.4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三章 PPEP-1和PEPE-2的结构鉴定第48-60页
    3.1 仪器与试剂第48-49页
        3.1.1 仪器第48-49页
        3.1.2 试剂第49页
    3.2 实验方法第49-52页
        3.2.1 单糖组成分析第49-51页
        3.2.2 红外光谱分析第51页
        3.2.3 ~1 HNMR分析第51页
        3.2.4 刚果红实验第51页
        3.2.5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第51-52页
        3.2.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52页
        3.2.7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第5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2-58页
        3.3.1 单糖组成结果第52-53页
        3.3.2 IR光谱分析结果第53-54页
        3.3.3 ~1 HNMR分析结果第54-55页
        3.3.4 刚果红反应结果第55-56页
        3.3.5 AFM分析结果第56-57页
        3.3.6 SEM分析结果第57-58页
        3.3.7 TEM分析结果第58页
    3.4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四章 PPEP-1和PPEP-2的降血脂活性研究第60-73页
    4.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第60-62页
        4.1.1 实验材料第60-61页
        4.1.2 实验动物第61页
        4.1.3 实验试剂第61页
        4.1.4 实验仪器第61-62页
    4.2 实验方法第62-66页
        4.2.1 动物分组第62-63页
        4.2.2 血样处理及血脂测定第63-66页
        4.2.3 肝脏组织切片第66页
        4.2.4 数据分析第66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66-71页
        4.3.1 杏鲍菇多糖在高脂鼠粮饲喂致高血脂小鼠中的降血脂活性第66-68页
        4.3.2 杏鲍菇多糖在P-407致高血脂小鼠中的降血脂活性第68-70页
        4.3.3 PPEP-1和PPEP-2的构效关系第70-71页
    4.4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五章 杏鲍菇多糖泡腾片的制备与评价第73-84页
    5.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第73-74页
        5.1.1 实验材料第73页
        5.1.2 试剂第73页
        5.1.3 仪器第73-74页
    5.2 实验方法第74-77页
        5.2.1 杏鲍菇多糖泡腾片的制备工艺第74页
        5.2.2 酸源的选择第74页
        5.2.3 碱源的选择第74页
        5.2.4 润滑剂的选择第74-75页
        5.2.5 填充剂的选择第75页
        5.2.6 杏鲍菇多糖添加量的确定第75页
        5.2.7 崩解剂的配比选择及用量确定第75页
        5.2.8 正交试验优化多糖泡腾片处方第75-76页
        5.2.9 杏鲍菇多糖泡腾片的质量考察第76-7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7-83页
        5.3.1 多糖添加量的确定第77页
        5.3.2 碱酸配比的确定第77-78页
        5.3.3 正交试验结果第78-80页
        5.3.4 杏鲍菇多糖泡腾片的质量考察第80-83页
    5.4 本章小结第83-84页
全文总结第84-86页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3页
致谢第93-94页
发表论文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酸碱双功能UiO-66型金属有机骨架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葡萄糖生成5-羟甲基糠醛的研究
下一篇:慈姑多糖的亚临界水萃取、结构表征及其免疫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