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固体物理学论文--固体性质论文--磁学性质论文--磁性弛豫及共振现象论文

基于核磁共振测量岩芯孔隙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27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孔隙测量方法第14-21页
        1.2.1 压汞法第14-15页
        1.2.2 气体吸附法第15-16页
        1.2.3 扫描电子显微镜法第16-18页
        1.2.4 CT法第18-20页
        1.2.5 核磁共振法第20-21页
    1.3 核磁共振的弛豫机理第21-23页
    1.4 核磁共振T_2的影响因素第23-24页
        1.4.1 测试仪器及其参数对T_2谱图的影响第23-24页
        1.4.2 岩芯样品的性质对T_2谱图的影响第24页
    1.5 T_2截止值的测量方法第24-25页
    1.6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第25-26页
    1.7 主要的研究内容第26-27页
第二章 利用核磁共振测量岩心表面弛豫率的研究第27-51页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27-28页
        2.1.1 实验试剂及取心概况第27-28页
        2.1.2 主要仪器设备第28页
    2.2 实验方法及参数第28-31页
        2.2.1 岩样的处理第28页
        2.2.2 孔隙度和气测渗透率测量第28-29页
        2.2.3 XRD表征第29页
        2.2.4 岩样润湿性测量第29页
        2.2.5 岩样饱和油处理第29-30页
        2.2.6 岩样核磁共振分析第30页
        2.2.7 岩样的离心处理第30页
        2.2.8 T_2截止值与拟T2截止值计算第30-31页
    2.3 公式的推导第31-33页
    2.4 利用核磁共振法测量岩心表面弛豫率的研究第33-50页
        2.4.1 岩芯的基础物性分析第33-34页
        2.4.2 岩芯的总矿物成分及黏土矿物分析第34-36页
        2.4.3 岩芯孔隙中油水质量的测量第36-38页
        2.4.4 核磁共振信号量与岩芯内航空煤油称重质量的对比第38-45页
        2.4.5 拟T_2截止值与表面弛豫率第45-50页
    2.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三章 孔隙分布表征及合理性研究第51-58页
    3.1 仪器第51页
        3.1.1 核磁共振第51页
        3.1.2 高压压汞第51页
        3.1.3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51页
    3.2 孔隙分布与表征第51-56页
        3.2.1 核磁共振法第51-54页
        3.2.2 高压压汞法第54-55页
        3.2.3 扫描电子显微镜法第55-56页
    3.3 三种表征方法的对比第56-57页
    3.4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四章 核磁共振法测量岩芯孔隙分布的应用拓展第58-76页
    4.1 样品及仪器第58页
        4.1.1 岩芯样品第58页
        4.1.2 仪器第58页
    4.2 岩芯范围扩展第58-68页
        4.2.1 储层岩芯第58-62页
        4.2.2 露头岩芯第62-65页
        4.2.3 人造岩芯第65-68页
    4.3 核磁孔隙与压汞孔隙的对比第68-69页
    4.4 孔隙分布划分第69-72页
    4.5 岩芯孔隙分布丰度的测第72-74页
    4.6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五章 结论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致谢第81-83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第83-85页
作者及导师介绍第85-86页
附件第86-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装配作业车间调度的粒子群算法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概率断裂力学CTOD允许值修正及保守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