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恢复生态学 | 第12-13页 |
1.2.2 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 第13-14页 |
1.2.3 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多样性动态 | 第14-15页 |
1.2.4 植被恢复过程中基于Exergy的群落结构动态 | 第15-16页 |
1.2.5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生态水文功能动态 | 第16页 |
1.2.6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评价 | 第16-17页 |
1.2.7 研究评述 | 第17页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19-25页 |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19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9-24页 |
2.2.1 样地设置及调查 | 第19页 |
2.2.2 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2.3 群落结构动态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2.2.4 土壤-生态水文功能特征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2.2.5 恢复状态评价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2.3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不同恢复阶段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 | 第25-31页 |
3.1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3.1.1 不同恢复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 | 第25-27页 |
3.1.2 不同恢复阶段群落的α多样性 | 第27-28页 |
3.1.3 不同恢复阶段的β多样性 | 第28-29页 |
3.2 讨论 | 第29-31页 |
第四章 不同恢复阶立木生物量模型构建及分配格局 | 第31-36页 |
4.1 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4.1.1 不同恢复阶段立木地上生物量生长模型 | 第31-32页 |
4.1.2 不同恢复阶段立木地上生物量分配及其特征 | 第32-33页 |
4.1.3 不同恢复阶段檵木生物量分配及其特征 | 第33页 |
4.2 讨论 | 第33-36页 |
第五章 不同恢复阶段基于热力学群落结构动态变化 | 第36-43页 |
5.1 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5.1.1 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种类化学势差异 | 第36-39页 |
5.1.2 不同恢复阶段物种生态?贡献率 | 第39-40页 |
5.1.3 不同恢复阶段生态?和结构? | 第40-41页 |
5.2 讨论 | 第41-43页 |
第六章 不同恢复阶段土壤-生态水文功能特征 | 第43-51页 |
6.1 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6.1.1 不同恢复阶段土壤物理性质 | 第43-44页 |
6.1.2 不同恢复阶段土壤持水特性 | 第44-46页 |
6.1.3 不同恢复阶段土壤渗透率 | 第46-47页 |
6.1.4 不同恢复阶段土壤-生态水文功能 | 第47-48页 |
6.2 讨论 | 第48-51页 |
第七章 不同恢复阶段恢复状态的综合评价 | 第51-56页 |
7.1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7.1.1 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和土壤生态水文功能的恢复比较 | 第51-52页 |
7.1.2 不同恢复阶段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52-54页 |
7.1.3 不同恢复阶段恢复状态的综合评价 | 第54-55页 |
7.2 讨论 | 第55-56页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8.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9页 |
附录 Ⅰ 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物种化学势编号及种类 | 第69-71页 |
附录 Ⅱ 在读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