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农民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3页 |
| 绪论 | 第13-30页 |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二、对"农民"的界定 | 第14-16页 |
| 三、学术史回顾 | 第16-28页 |
| 四、求新之处 | 第28-30页 |
| 第一章 唐宋农民构成的比较 | 第30-62页 |
| 一、制度规定下的农民构成之比较 | 第30-39页 |
| (一) 户等划分的不同 | 第30-33页 |
| (二) 法律地位的比较 | 第33-37页 |
| (三) 承担赋役的比较 | 第37-39页 |
| 二、耕种不同土地的农民构成之比较 | 第39-62页 |
| (一) 耕种自己土地的农民构成的比较 | 第39-52页 |
| (二) 耕种别人土地的农民构成的比较 | 第52-62页 |
| 第二章 唐宋农民与国家关系的比较 | 第62-114页 |
| 一、国家对农民控制方式的比较 | 第62-75页 |
| (一) 土地由国家授予变为私相贸易 | 第62-66页 |
| (二) 赋役征发的对象和内容发生变化 | 第66-70页 |
| (三) 乡村治理由官治走向自治 | 第70-75页 |
| 二、国家对农民助恤方式的比较 | 第75-97页 |
| (一) 助农政策及措施的比较 | 第75-81页 |
| (二) 救助政策及措施的比较 | 第81-97页 |
| 三、唐宋农民应对国家政策调整方式的变化 | 第97-111页 |
| (一) 逃亡原因及去向的变化 | 第98-104页 |
| (二) 农民的逐步分化与"新型农民"的形成 | 第104-108页 |
| (三) 从日常的反抗到真正的反抗 | 第108-111页 |
| 四、唐宋农民与国家关系的转型 | 第111-114页 |
| 第三章 唐宋农民生产及社会生活的比较 | 第114-168页 |
| 一、农业生产生活的比较 | 第114-138页 |
| (一) 农业生产技术取得明显进步 | 第114-129页 |
| (二) 农业种植结构和耕种模式发生变化 | 第129-132页 |
| (三)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空前加深 | 第132-138页 |
| 二、农民社会生活的比较 | 第138-155页 |
| (一) 农民村落内生活的变化 | 第138-148页 |
| (二) 农民村落外生活的巨大变化 | 第148-155页 |
| 三、农民家族、家庭生活的比较 | 第155-168页 |
| (一) 农民家族生活的变化 | 第155-161页 |
| (二) 农民家庭生活的比较 | 第161-168页 |
| 第四章 唐宋农民的日常生活及其变化 | 第168-218页 |
| 一、唐代农民的日常生活 | 第168-189页 |
| (一) 唐代农民的社会生产生活 | 第169-175页 |
| (二) 唐代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 第175-189页 |
| 二、宋代农民的日常生活及变化 | 第189-218页 |
| (一) 宋代农民的社会生产生活及变化 | 第190-200页 |
| (二) 宋代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及变化 | 第200-218页 |
| 结语 | 第218-222页 |
| 一、唐宋农民的转型 | 第218-220页 |
| 二、唐宋农民的转型与时代精神 | 第220-222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22-236页 |
| 后记 | 第236-23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38-239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