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中英对照缩略词 | 第15-16页 |
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引言 | 第26-2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41页 |
1.1 材料 | 第27-33页 |
1.1.1 载体和菌株 | 第27页 |
1.1.2 实验动物、细胞及病料来源 | 第27页 |
1.1.3 相关试剂 | 第27-28页 |
1.1.4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1.1.5 培养基及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28-33页 |
1.1.5.1 琼脂糖凝胶电泳所用试剂 | 第28-29页 |
1.1.5.2 细菌培养所用溶液 | 第29页 |
1.1.5.3 制作感受态细胞所用试剂 | 第29页 |
1.1.5.4 SDS-PAGE所用试剂 | 第29-30页 |
1.1.5.5 抗体纯化所用溶液 | 第30-31页 |
1.1.5.6 间接ELISA所用溶液 | 第31-32页 |
1.1.5.7 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所用试剂 | 第32页 |
1.1.5.8 Western blotting所用溶液 | 第32页 |
1.1.5.9 细胞培养所用试剂 | 第32-33页 |
1.1.5.10 亚细胞定位与流式细胞分析所用试剂 | 第33页 |
1.2 方法 | 第33-41页 |
1.2.1 引物设计 | 第33页 |
1.2.2 RNA提取与反转录 | 第33-34页 |
1.2.3 PEDV N基因的PCR扩增 | 第34-35页 |
1.2.4 重组真核质粒的构建 | 第35-36页 |
1.2.4.1 PEDV N基因胶回收 | 第35页 |
1.2.4.2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5-36页 |
1.2.4.3 目的基因与真核载体p PM-C-His的连接 | 第36页 |
1.2.4.4 pPM-C-His-N的转化 | 第36页 |
1.2.4.5 重组真核质粒的鉴定 | 第36页 |
1.2.5 真核质粒的大量抽提 | 第36-37页 |
1.2.6 Vero细胞的转染 | 第37-38页 |
1.2.6.1 Vero细胞的复苏与培养 | 第37页 |
1.2.6.2 细胞转染 | 第37-38页 |
1.2.7 p PM-C-His-N在Vero细胞内的表达 | 第38页 |
1.2.7.1 基因水平的表达 | 第38页 |
1.2.7.2 蛋白水平的表达 | 第38页 |
1.2.8 动物免疫 | 第38页 |
1.2.9 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 第38-39页 |
1.2.10 抗体效价测定 | 第39页 |
1.2.10.1 间接ELISA测定抗体效价 | 第39页 |
1.2.10.2 Western blotting检测 | 第39页 |
1.2.11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 第39-40页 |
1.2.12 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40页 |
1.2.13 流式细胞检测 | 第40-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9页 |
2.1 PEDV-N基因片段的PCR扩增 | 第41页 |
2.2 重组真核质粒p PM-C-His-N的鉴定 | 第41-42页 |
2.3 重组真核质粒在Vero细胞中的表达与检测 | 第42-43页 |
2.4 淋巴细胞增殖率检测 | 第43-44页 |
2.5 重组N蛋白抗体水平测定 | 第44-45页 |
2.6 IFA检测重组质粒在细胞中的表达 | 第45-46页 |
2.7 N蛋白亲水性分析以及亚细胞定位信号预测结果 | 第46页 |
2.8 亚细胞定位特征分析结果 | 第46-47页 |
2.9 细胞周期分析结果 | 第47-49页 |
3 讨论 | 第49-51页 |
3.1 N基因真核重组质粒的构建与表达 | 第49-50页 |
3.2 N蛋白的定位特征及对宿主细胞的影响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