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1.1 鸡毒支原体(MG)的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1.1.1 MG的发病情况和危害 | 第12页 |
1.1.2 MG的流行病学特点 | 第12页 |
1.1.3 MG的发病机制 | 第12-13页 |
1.1.4 MG的炎症损伤 | 第13-14页 |
1.1.5 MG的诊断方法 | 第14-15页 |
1.1.6 MG的防治 | 第15-16页 |
1.2 MG感染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2.1 MG感染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16页 |
1.2.2 MG感染模型的评价方法 | 第16页 |
1.3 中药治疗MG病及黄芩苷药理作用 | 第16-18页 |
1.3.1 中医理论辩证MG感染的病理机制 | 第16-17页 |
1.3.2 中药组方干预MG的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3.3 黄芩苷的药理作用 | 第17-18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31页 |
2.1 材料 | 第20-22页 |
2.1.1 菌株、药物及试验动物 | 第20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2.1.4 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22页 |
2.2 MG感染模型的确立方法 | 第22-25页 |
2.2.1 菌株培养 | 第22-23页 |
2.2.2 实验分组与感染方法 | 第23页 |
2.2.3 SPA检测 | 第23-24页 |
2.2.4 格罗斯气囊病变与病理学评分 | 第24页 |
2.2.5 肺和气管病理切片与HE染色 | 第24-25页 |
2.3 黄芩苷对MG造成炎症损伤的干预效果 | 第25-29页 |
2.3.1 菌株培养 | 第25页 |
2.3.2 实验分组与治疗 | 第25-26页 |
2.3.3 血清学实验 | 第26页 |
2.3.4 格罗斯气囊病变与病理学评分 | 第26页 |
2.3.5 Westernblot分析蛋白表达水平 | 第26-27页 |
2.3.6 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mRNA表达水平检测 | 第27-28页 |
2.3.7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超微结构 | 第28-29页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9-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44页 |
3.1 MG感染模型的确立 | 第31-35页 |
3.1.1 四种感染方法中雏鸡临床症状的差异 | 第31页 |
3.1.2 四种感染方法中雏鸡血清学表现的差异 | 第31-32页 |
3.1.3 四种感染方法中雏鸡组织病理学的差异 | 第32-34页 |
3.1.4 四种感染方法中雏鸡细胞病理学的差异 | 第34-35页 |
3.2 黄芩苷对MG造成炎症损伤的干预效果 | 第35-44页 |
3.2.1 黄芩苷对MG造成炎症损伤的临床症状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2 黄芩苷对MG造成炎症损伤的血清学变化的影响 | 第36页 |
3.2.3 黄芩苷对MG造成炎症损伤的病理变化的影响 | 第36-39页 |
3.2.4 黄芩苷对MG造成炎症损伤产生的炎性因子的影响 | 第39-41页 |
3.2.5 黄芩苷对MG造成炎症损伤时TLR2受体与相关通路表达的差异 | 第41-44页 |
4 讨论 | 第44-47页 |
4.1 鸡毒支原体感染模型的确立 | 第44-45页 |
4.2 黄芩苷对MG感染造成炎症损伤的干预效果 | 第45-46页 |
4.3 黄芩苷干预MG感染的分子机制与TLR2-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 | 第46-47页 |
5 结论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