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9-20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1-23页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第2章 大统战格局下政党协商的理论基础 | 第23-35页 |
2.1 大统战格局概论 | 第23-27页 |
2.1.1 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的必要性 | 第23-25页 |
2.1.2 大统战工作格局的内涵 | 第25-26页 |
2.1.3 大统战工作格局的主要特征 | 第26-27页 |
2.2 政党协商概论 | 第27-32页 |
2.2.1 政党协商的提出 | 第27-28页 |
2.2.2 政党协商的内涵 | 第28-29页 |
2.2.3 政党协商的发展 | 第29-32页 |
2.3 大统战格局与政党协商的契合度分析 | 第32-35页 |
2.3.1 大统战格局使政党协商的范围更加广泛 | 第33页 |
2.3.2 大统战格局让政党协商的内容更加深入 | 第33-34页 |
2.3.3 大统战格局让政党协商的制度更加巩固 | 第34-35页 |
第3章 大统战格局下地市级政党协商的实践现状 | 第35-42页 |
3.1 大统战格局下地市级政党协商的实践现状 | 第35-39页 |
3.1.1 党委重视,注重落实主体责任 | 第35-37页 |
3.1.2 与时俱进,注重完善工作机制 | 第37-38页 |
3.1.3 服务大局,注重增强协商实效 | 第38-39页 |
3.2 大统战格局下地级市政党协商存在的问题 | 第39-42页 |
3.2.1 协商形式比较单一 | 第39页 |
3.2.2 协商落实的程度不够 | 第39-40页 |
3.2.3 参政党参政能力不足 | 第40-42页 |
第4章 大统战格局下地市级政党协商问题的原因 | 第42-51页 |
4.1 对政党协商的认识存在偏差 | 第42-45页 |
4.1.1 中共地市级党委的协商意愿不强 | 第42-43页 |
4.1.2 民主党派成员的协商意识不够 | 第43-44页 |
4.1.3 人民政协协商渠道的有限性 | 第44-45页 |
4.2 民主党派协商能力不能适应现实需要 | 第45-47页 |
4.2.1 民主党派党派特色体现不够明显 | 第45页 |
4.2.2 民主党派成员协商的能力较弱 | 第45-46页 |
4.2.3 民主监督的职能没有充分发挥 | 第46-47页 |
4.3 政党协商机制还不够健全 | 第47-51页 |
4.3.1 政党协商形式不够完备 | 第47-48页 |
4.3.2 政党协商的程序不够规范 | 第48-49页 |
4.3.3 政党协商可操作性不强 | 第49-51页 |
第5章 大统战格局下完善地市级政党协商路径选择 | 第51-57页 |
5.1 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切实提高对政党协商必要性的认识 | 第51-53页 |
5.1.1 增强中共地市级党委的政党协商意愿 | 第51-52页 |
5.1.2 提高基层民主党派的政党协商意识 | 第52-53页 |
5.2 加强政党协商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参政议政能力 | 第53-55页 |
5.2.1 中共地市级党委的协商能力建设 | 第53-54页 |
5.2.2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协商能力建设 | 第54-55页 |
5.3 完善制度建设,激发民主党派成员的协商热情 | 第55-57页 |
5.3.1 建立健全完备的议题提出制度 | 第55页 |
5.3.2 建立健全完备的协商程序制度 | 第55-56页 |
5.3.3 建立健全完备的监督反馈制度 | 第56-57页 |
结束语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