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电子数字计算机(不连续作用电子计算机)论文--运算器和控制器(CPU)论文

多处理器片上系统实时流应用并行调度与性能分析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9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第16-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4页
        1.2.1 多处理器片上系统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2 流应用并行调度技术研究现状第20-24页
    1.3 论文研究思路第24-25页
    1.4 论文结构与内容安排第25-26页
    1.5 论文主要贡献第26-29页
第二章 典型流应用模型第29-43页
    2.1 流应用第29页
    2.2 计算模型第29-38页
        2.2.1 有向图第30页
        2.2.2 Kahn处理网络第30-31页
        2.2.3 数据流图第31-38页
    2.3 一种流应用实例模型–H.263标准第38-40页
    2.4 总结第40-43页
第三章 基于并发度优化的流应用映射算法第43-63页
    3.1 引言第43-45页
    3.2 相关工作第45-46页
    3.3 无复制的流应用映射问题第46-47页
    3.4 周期静态调度与吞吐量分析第47-48页
    3.5 并发图及其构建算法第48-53页
    3.6 基于纯0-1整数线性规划的流应用映射算法第53-56页
    3.7 基于贪婪策略和精炼的流应用映射算法第56页
    3.8 性能测试与评估第56-61页
        3.8.1 测试基准第58页
        3.8.2 性能度量参数第58页
        3.8.3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第58-61页
    3.9 总结第61-63页
第四章 调度感知同步数据流建模与吞吐量分析第63-77页
    4.1 引言第63页
    4.2 相关工作第63-64页
    4.3 应用模型第64-66页
    4.4 调度感知同步数据流建模问题第66-67页
    4.5 基于HSDFG的调度感知同步数据流模型第67-70页
        4.5.1 任务构建第68页
        4.5.2 任务排序第68-69页
        4.5.3 处理器间依赖边第69-70页
    4.6 性能测试与评估第70-75页
        4.6.1 测试基准第70-71页
        4.6.2 性能度量参数第71-72页
        4.6.3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第72-75页
    4.7 总结第75-77页
第五章 基于复制的任务与通信协同调度优化算法第77-99页
    5.1 引言第77-78页
    5.2 相关工作第78-79页
    5.3 系统模型及相关定义第79-82页
    5.4 基于任务复制的调度第82-84页
    5.5 复制与映射约束的调度问题第84-86页
    5.6 无通信竞争的整数线性规划模型第86-89页
        5.6.1 基础定义第86-87页
        5.6.2 目标函数第87页
        5.6.3 任务执行约束第87-88页
        5.6.4 数据优先关系第88-89页
    5.7 通信竞争感知的整数线性规划模型第89-93页
    5.8 性能测试与评估第93-96页
        5.8.1 测试基准第93-94页
        5.8.2 性能度量参数第94页
        5.8.3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第94-96页
    5.9 总结第96-99页
第六章 可预测系统任务与缓存协同调度算法第99-119页
    6.1 引言第99-100页
    6.2 相关工作第100-101页
    6.3 系统模型及相关定义第101-104页
    6.4 任务-缓存协同调度问题第104页
    6.5 基于迭代的任务-缓存协同调度第104-114页
        6.5.1 FIFO-吞吐量帕累托空间搜索第105-106页
        6.5.2 全局缓存分配优化算法第106-109页
        6.5.3 任务与FIFO访问调度第109-114页
    6.6 性能测试与评估第114-117页
        6.6.1 平台配置与测试基准第114-115页
        6.6.2 针对综合应用的实验结果第115-116页
        6.6.3 针对实际应用的实验结果第116-117页
    6.7 总结第117-119页
第七章 总结与后续工作展望第119-123页
    7.1 总结第119-120页
    7.2 后续工作展望第120-123页
致谢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41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41-143页
作者在学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混合仿真试验台研究与开发
下一篇:基于稀疏恢复的雷达抗主瓣欺骗干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