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

基于环境正义导向的政府回应论--兼论政府回应型环境行政模式的初步架构

内容提要第1-10页
绪论第10-42页
 一、研究发轫第10-21页
  (一) 环境问题的凸现第10-12页
  (二) 日渐成为社会正义亚领域之一的环境正义第12-15页
  (三) 新时期我国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觉醒及对环境正义的诉求第15-19页
  (四) 行政学领域对政府回应环境正义问题的关注及本文论题的确立第19-21页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第21-36页
  (一) 环境正义的理论成果述评第21-30页
  (二) 政府回应的理论研究梳理第30-34页
  (三) 我国学界对政府维护环境正义问题的研究概况第34-36页
 三、本研究的学术意义第36-38页
  (一) 理论研究的期待第36-37页
  (二) 社会实践的需求第37-38页
 四、基本思路框架及研究方法第38-41页
  (一) 论文的基本思路框架第38-40页
  (二)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第40-41页
 五、可能的新意与研究局限第41-42页
  (一) 论文可能的新意第41页
  (二) 论文的研究局限第41-42页
第一章 环境正义:政府弘扬正义美德的新领域第42-72页
 一、对环境问题的正义追问第42-53页
  (一) 内在逻辑:正义问题在环境领域的延展第42-46页
  (二) 理论考证:中西方环境正义思想的追溯第46-50页
  (三) 现实依据:环境正义问题存在的普遍性第50-53页
 二、环境正义的内涵诠释第53-58页
  (一) 环境正义的基本涵义及相关概念辨析第53-55页
  (二) 环境正义的基本类型第55-56页
  (三) 环境正义的基本内容第56-57页
  (四) 环境正义的实质:实现分配正义第57-58页
 三、对政府的诉求成为环境正义的应有之义第58-72页
  (一) 理性“经济人”非环境道德行为对公民环境权的侵犯第58-62页
  (二) 环境的公共品属性及其对公共权力的诉诸第62-64页
  (三) 正义:现代国家和政府政治活动的至善境界与美德要求第64-65页
  (四) 政府代表国家主权者维护环境正义的正当理据及优势第65-68页
  (五) 政府在维护环境正义中的基本职责及手段选择第68-72页
第二章 政府回应模式:应对环境正义问题的新视角第72-105页
 一、程序正义:政府在维护环境正义过程中的首选价值第72-75页
  (一) 程序正义的内涵第72-73页
  (二) 作为环境行政过程准则的程序正义第73-75页
 二、政府回应:实现环境程序正义的载体和达致环境实质正义的工具性程序第75-89页
  (一) 政府回应模式: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的规范性样本第75-79页
  (二) 政府回应与环境正义的共通之处在于核心理念追求第79-82页
  (三) 政府回应的品格迎合了环境程序正义对政府行政过程价值的要求第82-85页
  (四) 政府回应的功能满足了环境实质正义对政府公共行政模式的期待第85-89页
 三、政府回应型环境行政模式的基本释意第89-92页
  (一) 政府回应型环境行政模式的概念示意第90-91页
  (二) 政府回应型环境行政模式的特征分析第91-92页
 四、政府回应型环境行政模式之于环境正义的价值解析第92-98页
  (一) 行政正义:促进环境政策供给的公共性、民主性、合法性第93-95页
  (二) 利益平衡:汇集并权衡公众的环境权益诉求第95-96页
  (三) 良性互动:增强环境公共事务的社会自治精神与能力第96-97页
  (四) 权利衡平:实现环境领域的公民资格与公民环境权第97-98页
 五、基于环境正义的政府回应型环境行政模式之研究框架第98-105页
  (一) 以民之所欲、民之所益、民之所义为基点定位第98-100页
  (二) 以公众环境利益诉求与政府环境行政行为互动为运作形式第100-101页
  (三) 以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建立科学的政府回应机制为关键依托第101-102页
  (四) 以应急性反应·职能性回复·政策性响应·前瞻性回应为基本层次第102-103页
  (五) 以环境共治达致环境程序正义与环境实质正义为目标取向第103-105页
第三章 历史语境:我国政府环境行政模式时序演进中的环境正义观与政府回应形态的追溯第105-131页
 一、我国政府环境行政模式的延更脉络第105-115页
  (一) 计划经济时期“行政禁令型”环境行政模式(1970 年-1978 年)第105-107页
  (二) 改革开放后“政府管制型”环境行政模式(1979 年-1991 年)第107-109页
  (三) 市场经济建立初期“市场导向型”环境行政模式(1992 年-2002 年)第109-113页
  (四) 十六大以来初具雏形的“参与回应型(政府回应的初级形态)”环境行政模式(2003 年-今)第113-115页
 二、我国政府环境行政体制的变迁进程第115-124页
  (一) 政府的环境行政机构沿革第116-119页
  (二) 环境行政的政策法规体系的拓展第119-124页
 三、跨越传统与现代政府环境行政模式中的环境正义观与政府回应内涵发展第124-131页
  (一) 公众“义务本位”的环境正义观与传统政府环境行政模式下的低层次政府回应第124-126页
  (二) 公众“权利本位”的环境正义观与现代政府环境行政模式下政府回应实践初露端倪第126-131页
第四章 现实诉求:转型期我国环境行政偏离正义性价值维度对政府回应能力提出的挑战第131-180页
 一、政府环境行政行为的正义性偏离第131-149页
  (一) 环境实质非正义判断:政府在环境利益分配中的不公第131-138页
  (二) 环境程序非正义判断:政府在环境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有失公允第138-149页
 二、政府环境行政非正义:政府回应机制缺失的直接后果第149-160页
  (一) 政府环境行政的非正义对其环境民主基础的负面冲击第149-152页
  (二) 政府环境行政偏离环境民主基础凸显政府的回应能力薄弱第152-155页
  (三) 政府回应型环境行政模式昭示着环境民主的正当性第155-157页
  (四) 构造政府回应机制对于规约政府环境行政行为趋于正义的迫切性第157-160页
 三、政府回应的天然不足:传统权力性环境行政模式的束缚第160-163页
  (一) 回应意识薄弱:缺乏现代行政精神第160-161页
  (二) 回应链条冗长:政府组织结构设置不科学第161-162页
  (三) 回应水平有限:环境行政行为僵化第162页
  (四) 回应效率低下:政府回应载体尚不健全第162-163页
 四、构建政府回应型环境行政模式的主要障碍:制度基础薄弱第163-180页
  (一) 应急性反应机制的制度基础薄弱第163-167页
  (二) 职能性回复机制的制度基础薄弱第167-171页
  (三) 政策性响应机制的制度基础薄弱第171-175页
  (四) 前瞻性回应机制的制度基础薄弱第175-180页
第五章 走向环境正义的坦途:构建政府回应型环境行政模式的基本路向第180-234页
 一、角色定位:明晰政府在环境领域的身份第180-183页
 二、改造传统权力性环境行政弊端:政府回应型环境行政模式的前提条件第183-187页
  (一) 增强回应意识:构筑现代行政的人文精神第183-184页
  (二) 强化回应职能:完善政府自身的结构体系第184-185页
  (三) 提升回应能力:推进政府环境行政管理者的素质建设第185页
  (四) 增进回应效率:加强现代政府回应载体系统建设第185-187页
 三、追求环境实质正义:政府回应型环境行政模式的终级目标第187-193页
  (一) 确认全体公民基本环境权,实现环境权利平等分配第188-189页
  (二) 扩展公民环境权利的广度和深度,实现环境权利与义务对等配置第189-190页
  (三)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地区和群体间环境资源分配公平且差别适度第190-192页
  (四) 实施制度倾斜,实现对环境弱势群体倾斜性保护第192-193页
 四、保障环境程序正义:建构作为实体的政府回应型环境行政模式第193-202页
  (一) 环境领域政府回应机制的流程设计第194-196页
  (二) 构造政府回应型环境行政模式的路径选择第196-202页
 五、稳固平台:夯实政府回应型环境行政模式的制度性基础第202-229页
  (一) 完善应急性反应的制度基础:维护环境突发性公共事件处理过程中的正义性第202-209页
  (二) 完善职能性回复的制度基础:维护环境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正义性第209-216页
  (三) 完善政策性响应的制度基础:维护政府环境决策过程中的正义性第216-225页
  (四) 完善前瞻性回应的制度基础:维护预见性环境规则正义性第225-229页
 六、营造政府回应型环境行政模式良性运行的外部环境第229-234页
  (一) 法律保障:推动依法行政的法规制度系统建设第229-230页
  (二) 社会合作:增强政府回应的互动性和有效性第230-232页
  (三) 文化底蕴:铺垫政府与公民建立良好政治关系的道德基础第232-234页
结语第234-236页
参考文献第236-24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相关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第247-248页
后记第248-249页
中文摘要第249-252页
ABSTRACT第252-255页

论文共2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生态功能区治理模式研究
下一篇:生态补偿机制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