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BIM应用分析 | 第13-15页 |
1.2.2 监测技术应用分析 | 第15-16页 |
1.2.3 常用结构计算软件应用分析 | 第16-18页 |
1.3 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常用的施工方法及相关理论 | 第18-23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25-28页 |
第2章 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施工方案及受力变形监测分析 | 第28-38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28-29页 |
2.2 施工方案 | 第29-33页 |
2.3 监测方案设计 | 第33-35页 |
2.3.1 无线监测系统 | 第33-34页 |
2.3.2 测点布置 | 第34页 |
2.3.3 监测传感器的安装 | 第34-35页 |
2.4 试验结果 | 第35-36页 |
2.4.1 卸载及卸载后试验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2.4.2 监测数据与理论数据的对比分析 | 第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施工全过程模拟分析 | 第38-54页 |
3.1 吊装验算 | 第38-40页 |
3.2 滑移构件验算 | 第40-42页 |
3.2.1 滑移梁验算结果 | 第40-41页 |
3.2.2 滑移梁下部支撑胎架验算结果 | 第41页 |
3.2.3 滑移梁与混凝土柱搭接处计算 | 第41-42页 |
3.3 卸载全过程施工模拟分析 | 第42-51页 |
3.3.1 卸载方案 | 第42-44页 |
3.3.2 数值模拟分析结果 | 第44-50页 |
3.3.3 ANSYS计算校核 | 第50-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第4章 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施工控制分析平台的建立 | 第54-68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界面和功能划分 | 第54-55页 |
4.3 平台各模块功能实现 | 第55-64页 |
4.3.1 平台首页 | 第55-58页 |
4.3.2 项目预览、工况管理模块 | 第58-61页 |
4.3.3 传感器设定模块 | 第61页 |
4.3.4 模块、阶段设置 | 第61-63页 |
4.3.5 观测点设置 | 第63-64页 |
4.4 平台附加功能 | 第64-66页 |
4.4.1 应变、位移数据 | 第64-65页 |
4.4.2 方案的三维模拟演示 | 第65-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5章 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施工控制分析平台的应用 | 第68-82页 |
5.1 引言 | 第68页 |
5.2 模型导入平台 | 第68-72页 |
5.2.1BIM模型的创建及导入平台 | 第68-71页 |
5.2.2 有限元模型上传 | 第71-72页 |
5.3 平台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 第72-78页 |
5.3.1 项目名称与工况设置 | 第72-74页 |
5.3.2 传感器阈值设定 | 第74页 |
5.3.3 模块设置、测量阶段划分 | 第74-75页 |
5.3.4 空间坐标推算流程 | 第75-78页 |
5.4 安全质量控制分析 | 第78-79页 |
5.4.1 安全状态评估 | 第78-79页 |
5.4.2 质量状态评估 | 第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结论 | 第82-83页 |
6.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90页 |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页 |
二、参与科研项目 | 第88-90页 |
附录 | 第90-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