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56页 |
1.1 常见金属离子的重要性和危害 | 第13-17页 |
1.1.1 铝离子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 第13-14页 |
1.1.2 镁离子对生物体系的重要性和危害 | 第14-15页 |
1.1.3 锌离子对生物体系的重要性和危害 | 第15-16页 |
1.1.4 铜离子对生物体系的重要性和危害 | 第16页 |
1.1.5 银离子对生物体系的重要性和危害 | 第16-17页 |
1.2 ClO?、SCN?和2,6-吡啶二甲酸(DPA)对生物体系的重要性和危害 | 第17-18页 |
1.2.1 ClO?对生物体系的重要性和危害 | 第17页 |
1.2.2 SCN?对生物体系的重要性和危害 | 第17-18页 |
1.2.3 2 ,6-吡啶二甲酸(DPA)对生物体系的重要性和危害 | 第18页 |
1.3 小分子荧光探针 | 第18-32页 |
1.3.1 小分子荧光探针概述 | 第18-19页 |
1.3.2 小分子荧光探针组成 | 第19-21页 |
1.3.3 小分子荧光探针识别机理 | 第21-28页 |
1.3.4 阴阳离子及生物分子荧光探针研究现状 | 第28-32页 |
1.4 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 | 第32-39页 |
1.4.1 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概述 | 第32-33页 |
1.4.2 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用途 | 第33-37页 |
1.4.3 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研究现状 | 第37-39页 |
1.5 淀粉类高分子材料 | 第39-42页 |
1.5.1 淀粉概述 | 第39-40页 |
1.5.2 淀粉改性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40-42页 |
1.6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4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6页 |
第二章 基于色酮的希夫碱配体的设计合成及作为铝离子荧光探针的性质研究 | 第56-77页 |
2.1 引言 | 第56-5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7-61页 |
2.2.1 原料与仪器 | 第57-58页 |
2.2.2 6 -羟基色酮-3-甲醛、2-呋喃甲酰肼、HFFH和 HCMP合成路线 | 第58-59页 |
2.2.3 6 -羟基色酮-3-甲醛合成步骤 | 第59-60页 |
2.2.4 2 -呋喃甲酰肼合成步骤 | 第60页 |
2.2.5 HFFH合成步骤 | 第60-61页 |
2.2.6 HCMP合成步骤 | 第6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61-70页 |
2.3.1 所用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2.3.2 HFFH和 HCMP光谱性质研究 | 第62-7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第三章 6-羟基色酮-3-甲醛(荧光素酰基)腙希夫碱配体(HCFH)的设计合成及作为镁离子荧光探针的性质研究 | 第77-95页 |
3.1 引言 | 第77-7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8-80页 |
3.2.1 原料与仪器 | 第78-79页 |
3.2.2 荧光素肼和HCFH合成路线 | 第79页 |
3.2.3 荧光素肼合成步骤 | 第79-80页 |
3.2.4 HCFH合成步骤 | 第8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0-89页 |
3.3.1 所用实验方法 | 第80-81页 |
3.3.2 HCFH光谱性质研究 | 第81-8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第四章 7-二乙胺基香豆素-3-甲醛(2’-呋喃甲酰基)腙希夫碱配体(DFFH)的设计合成及作为锌离子比率型荧光探针的性质研究 | 第95-114页 |
4.1 引言 | 第95-9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6-98页 |
4.2.1 原料与仪器 | 第96-97页 |
4.2.2 7 -二乙胺基香豆素-3-甲醛和DFFH合成路线 | 第97页 |
4.2.3 DFFH合成步骤 | 第97-9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8-108页 |
4.3.1 所用实验方法 | 第98-99页 |
4.3.2 DFFH光谱性质研究 | 第99-10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4页 |
第五章 7-二乙胺基香豆素-3-乙酮(N-羟乙基-1’,8’-萘二甲酰亚胺-4’-)腙希夫碱配体(DHNH)的设计合成及作为铜离子双功能荧光探针的性质研究 | 第114-138页 |
5.1 引言 | 第114-11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16-119页 |
5.2.1 原料与仪器 | 第116页 |
5.2.2 N-羟乙基-1, 8-萘二甲酰亚胺-4-肼、7-二乙胺基香豆素-3-乙酮和 DHNH 合成路线 | 第116-117页 |
5.2.3 N-羟乙基-1,8-萘二甲酰亚胺-4-肼合成步骤 | 第117-118页 |
5.2.4 7 -二乙胺基香豆素-3-乙酮合成步骤 | 第118-119页 |
5.2.5 DHNH合成步骤 | 第11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19-131页 |
5.3.1 所用实验方法 | 第119-120页 |
5.3.2 DHNH光谱性质研究 | 第120-13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8页 |
第六章 基于淀粉纳米晶体(SNC)基底高分子材料(FITC-SNC-DTPA-Eu)的制备、表征及作为2,6-吡啶二甲酸(DPA)比率型荧光探针的性质研究 | 第138-156页 |
6.1 引言 | 第138-139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39-141页 |
6.2.1 原料与仪器 | 第139-140页 |
6.2.2 FITC-SNC-DTPA-Eu合成路线 | 第140页 |
6.2.3 FITC-SNC-DTPA-Eu合成步骤 | 第140-141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41-150页 |
6.3.1 所用实验方法 | 第141-142页 |
6.3.2 FITC-SNC-DTPA-Eu光谱性质研究 | 第142-15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50-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6页 |
第七章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的磁性发光Eu(III)配合物(nano-ZIF-8)的制备、表征及作为ClO?/SCN?纳米探针的性质研究 | 第156-179页 |
7.1 引言 | 第156-158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58-161页 |
7.2.1 原料与仪器 | 第158-159页 |
7.2.2 nano-ZIF-8 合成路线 | 第159页 |
7.2.3 nano-ZIF-8 合成步骤 | 第159-161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61-171页 |
7.3.1 所用实验方法 | 第161-162页 |
7.3.2 nano-ZIF-8 光谱性质研究 | 第162-171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71-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79页 |
第八章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和氧化石墨烯(GO)的杂化材料(ZIF-8/GO)的制备、表征及作为类过氧化物酶用于银离子比色检测的性质研究 | 第179-200页 |
8.1 引言 | 第179-180页 |
8.2 实验部分 | 第180-182页 |
8.2.1 原料与仪器 | 第180-181页 |
8.2.2 ZIF-8/GO合成路线 | 第181页 |
8.2.3 ZIF-8/GO合成步骤 | 第181-182页 |
8.3 结果与讨论 | 第182-193页 |
8.3.1 所用实验方法 | 第182-183页 |
8.3.2 ZIF-8/GO催化性质研究 | 第183-193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93-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195-20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200-201页 |
附录 | 第201-21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13-215页 |
致谢 | 第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