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煤化学及煤的加工利用论文--煤的燃烧论文

大颗粒煤燃料氮迁移特性的实验研究与层燃NO_x数值模拟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42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1.2 煤燃烧过程中燃料氮迁移转化的研究第13-25页
        1.2.1 煤热解氮官能团热迁移机理及前驱物析出特性的研究第14-20页
        1.2.2 煤焦氧化焦炭氮转化的研究?第20-22页
        1.2.3 焦炭反应性热退化对异相还原NO影响的研究第22-23页
        1.2.4 层燃锅炉床层NO生成规律的研究第23-25页
    1.3 床层燃烧的数值模型及NO_X模型的研究第25-29页
        1.3.1 床层燃烧数值模型的研究第25-28页
        1.3.2 有关NO_x模型的研究?第28-29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9-32页
        1.4.1 研究内容第29-31页
        1.4.2 研究方法第31-32页
    参考文献第32-42页
第二章 大颗粒煤热解过程中燃料氮迁移特性的实验研究第42-62页
    2.1 前言第42页
    2.2 实验方法第42-45页
        2.2.1 实验煤样第42-43页
        2.2.2 实验装置及操作第43-44页
        2.2.3 煤及煤焦XPS测试分析第44页
        2.2.4 烟气成分测试?第44-45页
    2.3 煤热解氮官能团迁移特性的研究第45-53页
        2.3.1 原煤中氮官能团赋存形态第45-47页
        2.3.2 热解温度对焦炭中氮官能团赋存形态的影响?第47-50页
        2.3.3 热解过程中氮官能团转化规律的分析?第50-52页
        2.3.4 氧对氮官能团转化的影响第52-53页
    2.4 煤热解过程中含氮小分子气体析出特性的研究第53-58页
        2.4.1 热解温度对含氮小分子气体析出的影响第54-56页
        2.4.2 大颗粒煤热解含氮小分子气体析出特性第56-58页
    2.5 本章小结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2页
第三章 大颗粒煤焦氧化过程中NO生成特性的实验研究第62-92页
    3.1 前言第62页
    3.2 实验方法第62-63页
        3.2.1 实验装置及操作第62-63页
        3.2.2 煤焦分析及烟气成分测试第63页
    3.3 焦炭氧化生成NO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第63-79页
        3.3.1 焦炭程序升温氧化时NO生成特性第63-69页
        3.3.2 温度对焦炭氧化生成NO的影响第69-73页
        3.3.3 焦炭低温氧化含氧官能团对NO生成的影响?第73-78页
        3.3.4 氧浓度对焦炭氧化生成NO的影响第78-79页
    3.4 大颗粒煤焦氧化生成NO的研究第79-83页
        3.4.1 颗粒粒径的影响第79-81页
        3.4.2 单颗粒煤焦氧化过程分析第81-83页
    3.5 大颗粒煤焦炭氮氧化生成NO的数学模型第83-89页
    3.6 本章小结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2页
第四章 大颗粒煤焦异相还原NO的实验研究?第92-108页
    4.1 前言第92页
    4.2 实验方法第92-93页
        4.2.1 实验装置及操作第92-93页
        4.2.2 煤焦分析及烟气成分测试第93页
    4.3 热退化对焦炭异相还原NO影响的研究第93-98页
        4.3.1 制焦温度的影响第94-95页
        4.3.2 煤种的影响第95页
        4.3.3 焦炭反应性热退化过程中焦炭结构的变化规律第95-97页
        4.3.4 焦炭热退化过程中氧官能团的变化规律第97-98页
    4.4 大颗粒煤焦异相还原NO的变化规律?第98-101页
        4.4.1 颗粒粒径的影响第98-100页
        4.4.2 焦炭层厚度的影响第100-101页
    4.5 大颗粒煤焦异相还原NO的数学模型?第101-105页
    4.6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08页
第五章 链条炉排锅炉床层NO生成特性的实验研究?第108-128页
    5.1 前言第108页
    5.2 实验方法第108-110页
        5.2.1 实验台原理第108-109页
        5.2.2 实验装置及操作第109-110页
    5.3 典型层燃工况床层NO生成特性的实验分析?第110-113页
    5.4 煤层厚度对床层NO生成的影响?第113-115页
    5.5 配风方式对床层NO生成的影响?第115-118页
    5.6 颗粒粒径对床层NO生成的影响?第118-120页
    5.7 粒径分层燃烧对床层NO生成的影响第120-122页
    5.8 实际锅炉运行配风调整?第122-125页
    5.9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28页
第六章 链条炉排锅炉层燃NO_X模型的建立第128-142页
    6.1 前言第128页
    6.2 物理化学过程模型第128-133页
        6.2.1 水分析出?第129页
        6.2.2 挥发分析出与燃烧第129-132页
        6.2.3 焦炭燃烧与气化?第132页
        6.2.4 大颗粒煤焦氧化生成NO数学模型第132-133页
        6.2.5 大颗粒煤焦异相还原NO数学模型第133页
    6.3 床层模型?第133-135页
        6.3.1 气相控制方程第134-135页
        6.3.2 固相控制方程第135页
    6.4 数值方法?第135-136页
    6.5 模型验证?第136-139页
    6.6 本章小结第139-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2页
第七章 链条炉排锅炉炉拱及配风改进的数值模拟第142-161页
    7.1 前言第142页
    7.2 链条炉排锅炉建模第142-143页
    7.3 床层燃烧过程及NO生成的数值分析第143-149页
    7.4 拱风组合低NO_X燃烧的数值分析第149-158页
        7.4.1 人字形炉拱的数值分析第150-154页
        7.4.2 链条炉排锅炉拱风组合低NOx燃烧的数值分析第154-158页
    7.5 本章小结第158-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61页
第八章 全文总结第161-164页
    8.1 结论第161-162页
    8.2 创新点第162-163页
    8.3 展望与建议第163-164页
致谢?第164-165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列表?第165-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iRNA-542-3p在异位骨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高径厚比球面铝合金构件旋压变形机理与起皱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