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1-15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3 尚待研究的问题 | 第14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2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纠纷的司法立场 | 第15-19页 |
2.1 允许公司章程约定股东除名事由 | 第15-16页 |
2.2 不允许公司章程约定股东除名事由 | 第16页 |
2.3 小结:认定不同,原因在于裁判者的认识不同 | 第16-19页 |
3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事由的确立路径 | 第19-26页 |
3.1 股东除名事由的内涵 | 第19-20页 |
3.2 股东除名事由确立路径的比较分析 | 第20-22页 |
3.2.1 德国股东除名事由的确立路径 | 第20-21页 |
3.2.2 美国股东除名事由的确立路径 | 第21-22页 |
3.2.3 小结 | 第22页 |
3.3 对我国股东除名事由确立路径的构想 | 第22-26页 |
3.3.1 由法律规定 | 第22-23页 |
3.3.2 由公司章程约定 | 第23-26页 |
4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事由的确立标准 | 第26-39页 |
4.1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事由确立标准的比较分析 | 第27-30页 |
4.1.1 德国股东除名事由的确立标准 | 第27-28页 |
4.1.2 美国股东除名事由的确立标准 | 第28-29页 |
4.1.3 小结 | 第29-30页 |
4.2 探讨我国股东除名事由确立标准应当考虑的问题 | 第30-32页 |
4.2.1 应当以企业维持为价值导向 | 第30页 |
4.2.2 应当考虑平衡各方利益 | 第30-31页 |
4.2.3 法定股东除名事由与公司章程约定股东除名事由确立标准的分立 | 第31-32页 |
4.3 我国法定除名事由确立标准的构想 | 第32-35页 |
4.3.1 法定股东除名事由应限于股东的故意行为,该故意行为对股东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破坏 | 第32-33页 |
4.3.2 严重违背公司利益或公司目的 | 第33-35页 |
4.4 我国公司章程约定股东除名事由的确立标准或界限 | 第35-39页 |
4.4.1 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 第36页 |
4.4.2 必须可归结于股东个人 | 第36-37页 |
4.4.3 不以过错为必要 | 第37页 |
4.4.4 公司章程约定股东除名事由须经代表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同意,并以法院判决为不同意增设除名事由的股东的救济 | 第37-39页 |
5 对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具体事由的构想 | 第39-50页 |
5.1 法定股东除名事由 | 第39-44页 |
5.1.1 违反出资义务,经催告后未予彻底纠正的 | 第39-40页 |
5.1.2 挪用、侵占公司财产,经催告后未予彻底纠正的 | 第40-41页 |
5.1.3 未经其他股东一致同意,自营或为他人经营与公司同类业务的 | 第41-42页 |
5.1.4 与他人恶意串通,损害或可能损害公司利益的 | 第42-43页 |
5.1.5 其他重大事由 | 第43-44页 |
5.2 公司章程约定的股东除名事由 | 第44-50页 |
5.2.1 股东健康状况恶化 | 第44-45页 |
5.2.2 股东经济状况严重恶化 | 第45-46页 |
5.2.3 股东丧失章程约定的成为股东的前提条件 | 第46-48页 |
5.2.4 股东拒绝履行章程约定的合作义务 | 第48-50页 |
6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作者简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