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道家论文--老子(李耳)论文

任继愈译注《老子》的方法及其理论意义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研究现状综述第10-13页
        1.2.1 任继愈研究《老子》的著作第10-11页
        1.2.2 学界研究任继愈的著作第11-13页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第13-15页
        1.3.1 研究目标第13页
        1.3.2 研究方法第13页
        1.3.3 研究的创新点第13-15页
一、四次译注《老子》的背景与理论依据第15-25页
    1.1 《老子今译》的译注背景与理论依据第15-18页
        1.1.1 《老子今译》的成书背景第15页
        1.1.2 《老子今译》的理论依据第15-18页
    1.2 《老子新译》的译注背景与理论依据第18-21页
        1.2.1 《老子新译》的成书背景第18页
        1.2.2 《老子新译》的理论依据第18-21页
    1.3 《老子全译》的译注背景与理论依据第21-24页
        1.3.1 《老子全译》的成书背景第21页
        1.3.2 《老子全译》的理论依据第21-24页
    1.4 《老子绎读》的译注背景与理论依据第24-25页
        1.4.1 《老子绎读》的成书背景第24页
        1.4.2 《老子绎读》的理论依据第24-25页
二、对比分析四种《老子》译本中的经典章节第25-32页
    2.1 《老子·第一章》对比研究第25-26页
    2.2 《老子·第二章》对比研究第26-27页
    2.3 《老子·第三章》对比研究第27-28页
    2.4 《老子·第四章》对比研究第28-29页
    2.5 《老子·第六章》对比研究第29页
    2.6 《老子·第十六章》对比研究第29-30页
    2.7 《老子·第二十五章》对比研究第30页
    2.8 《老子·第三十八章》对比研究第30-32页
三、任继愈译注《老子》的理论意义与评价第32-41页
    3.1 研究古代典籍的方法和路径第32-34页
        3.1.1 对于文献版本的选择第32-33页
        3.1.2 对于研究方法的选择第33-34页
        3.1.3 文本译注的特点第34页
    3.2 对“反向格义”的反思第34-37页
        3.2.1 “反向格义”的困境第35页
        3.2.2 “反向格义”的灵活运用第35-37页
    3.3 任继愈对《老子》的基本评价第37-41页
        3.3.1 任继愈对《老子》认识的转变第37-38页
        3.3.2 对《老子》思想的肯定态度第38-41页
结论第41-43页
参考文献第43-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功能碳基纳米材料的绿色合成及其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当代台湾戏剧在中国大陆的接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