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 1.2 生物传感器 | 第12-15页 |
| 1.2.1 生物传感器概述 | 第12-13页 |
| 1.2.2 全细胞生物电化学传感器 | 第13-15页 |
| 1.3 电化学信号放大 | 第15-17页 |
| 1.3.1 酶催化用于信号放大 | 第15-16页 |
| 1.3.2 纳米材料用于信号放大 | 第16页 |
| 1.3.3 氧化还原循环用于信号放大 | 第16-17页 |
| 1.4 生物电化学传感器在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 | 第17-20页 |
| 1.4.1 有机有毒污染物的监测 | 第17-18页 |
| 1.4.2 无机有毒污染物的监测 | 第18-19页 |
| 1.4.3 生物源有毒污染物的监测 | 第19-20页 |
| 1.5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的信号转换与信号放大新策略 | 第21-33页 |
| 2.1 引言 | 第21页 |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 2.2.1 实验试剂 | 第21-23页 |
| 2.2.2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 2.2.3 碳布的预处理 | 第23页 |
| 2.2.4 菌株培养及生物膜的制备 | 第23-24页 |
| 2.2.5 三电极系统的构建 | 第24页 |
| 2.2.6 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系统的建立 | 第24-25页 |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5-32页 |
| 2.3.1 基于微生物正向电子传递的生物毒性信号转换策略 | 第25-27页 |
| 2.3.2 生物毒性信号转换效率的优化 | 第27-28页 |
| 2.3.3 基于微生物正向电子传递的电化学信号放大策略 | 第28-29页 |
| 2.3.4 电化学信号放大效率的优化 | 第29-30页 |
| 2.3.5 细胞色素蛋白对信号转换与信号放大的作用 | 第30-3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基于信号转换策略的双信号生物电化学传感器检测重金属的研究 | 第33-42页 |
| 3.1 引言 | 第33-34页 |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4页 |
| 3.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34页 |
| 3.2.2 真实样品的准备 | 第34页 |
| 3.2.3 生物传感器缓冲液的配置 | 第34页 |
| 3.2.4 菌株的培养 | 第34页 |
| 3.2.5 电化学测定重金属 | 第34页 |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41页 |
| 3.3.1 双信号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原理 | 第34-36页 |
| 3.3.2 生物电化学传感器定量检测重金属及性能分析 | 第36-40页 |
| 3.3.3 真实水样中重金属毒性的测定 | 第40-41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基于信号放大策略的生物电化学传感器超灵敏检测绿脓菌素的研究 | 第42-53页 |
| 4.1 引言 | 第42-43页 |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3页 |
| 4.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43页 |
| 4.2.2 真实样品准备 | 第43页 |
| 4.2.3 生物传感器缓冲液的配置 | 第43页 |
| 4.2.4 菌株的培养 | 第43页 |
| 4.2.5 生物电化学传感器检测绿脓菌素 | 第43页 |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52页 |
| 4.3.1 绿脓菌素电化学信号放大方法的建立及原理 | 第43-46页 |
| 4.3.2 生物电化学传感器定量检测绿脓菌素及性能分析 | 第46-50页 |
| 4.3.3 实际样品中绿脓菌素的定量分析 | 第50-52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基于信号放大策略的生物电化学传感器同时检测绿脓菌素和1-羟基吩嗪的研究 | 第53-63页 |
| 5.1 引言 | 第53页 |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 5.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53-54页 |
| 5.2.2 菌株的培养 | 第54页 |
| 5.2.3 生物电化学传感器同时检测绿脓菌素和1-羟基吩嗪 | 第54页 |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4-62页 |
| 5.3.1 绿脓菌素和1-羟基吩嗪电化学信号放大及同时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4-56页 |
| 5.3.2 生物电化学传感器同时定量检测绿脓菌素和1-羟基吩嗪及性能分析 | 第56-61页 |
| 5.3.3 生物电化学传感器对实际样品的检测分析 | 第61-62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 6.1 结论 | 第63-64页 |
| 6.2 创新点 | 第64页 |
| 6.3 展望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