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大数据面临的安全问题 | 第14-15页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9-22页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知识介绍 | 第22-30页 |
2.1 双线性对映射 | 第22页 |
2.2 双线性问题的相关安全假设 | 第22-23页 |
2.3 同态标签 | 第23-24页 |
2.4 默克尔(Merkle)哈希树 | 第24-25页 |
2.5 Dolev-Yao安全模型 | 第25页 |
2.6 再生码 | 第25-27页 |
2.7 精确修复和功能性修复 | 第27页 |
2.8 随机预言机模型 | 第27-28页 |
2.9 挑战者-对手安全模型 | 第28页 |
2.10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基于网络编码的大数据审计与恢复方案的分析和改进 | 第30-40页 |
3.1 问题描述 | 第30-31页 |
3.2 Le等人所提方案 | 第31-35页 |
3.2.1 系统模型 | 第31-32页 |
3.2.2 系统初始化 | 第32-33页 |
3.2.3 上传阶段 | 第33-34页 |
3.2.4 审计阶段 | 第34页 |
3.2.5 恢复 | 第34-35页 |
3.3 安全问题 | 第35-37页 |
3.3.1 数据篡改攻击 | 第35-36页 |
3.3.2 数据隐私攻击 | 第36页 |
3.3.3 需要安全信道 | 第36-37页 |
3.4 改进方案 | 第37-38页 |
3.4.1 针对数据篡改的改进措施 | 第37页 |
3.4.2 针对数据隐私泄露的保护措施 | 第37-38页 |
3.4.3 使用相互认证协议进行密钥分发 | 第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基于最小存储再生码的公共审计方案 | 第40-56页 |
4.1 PAMSR方案设计 | 第41-42页 |
4.1.1 设计目标 | 第41页 |
4.1.2 系统模型 | 第41-42页 |
4.1.3 符号和解释 | 第42页 |
4.2 PAMSR方案描述 | 第42-48页 |
4.2.1 参数β的选择 | 第42-43页 |
4.2.2 初始化阶段 | 第43页 |
4.2.3 文件上传阶段 | 第43-44页 |
4.2.4 完整性审计阶段 | 第44-46页 |
4.2.5 恢复 | 第46页 |
4.2.6 重建数据 | 第46-47页 |
4.2.7 更新 | 第47-48页 |
4.3 PAMSR安全性分析 | 第48-50页 |
4.3.1 正确性 | 第48-49页 |
4.3.2 不可伪造性 | 第49页 |
4.3.3 数据隐私保护 | 第49-50页 |
4.3.4 防止替换攻击 | 第50页 |
4.3.5 身份认证 | 第50页 |
4.4 PAMSR性能分析 | 第50-53页 |
4.4.1 功能分析 | 第50-51页 |
4.4.2 存储开销 | 第51页 |
4.4.3 通信开销和计算开销 | 第51-53页 |
4.4.4 恢复效率 | 第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第五章 基于身份的可支持动态操作的公共审计方案 | 第56-76页 |
5.1 IBDPA方案概述 | 第57-62页 |
5.1.1 方案设计目标 | 第57页 |
5.1.2 系统模型和数据结构 | 第57-61页 |
5.1.3 安全模型 | 第61-62页 |
5.1.4 符号和解释 | 第62页 |
5.2 IBDPA方案描述 | 第62-66页 |
5.2.1 系统初始化 | 第62-63页 |
5.2.2 预处理数据文件 | 第63-64页 |
5.2.3 完整性审计 | 第64页 |
5.2.4 批量审计 | 第64-65页 |
5.2.5 动态数据更新 | 第65-66页 |
5.3 IBDPA安全性分析 | 第66-71页 |
5.3.1 正确性 | 第66-67页 |
5.3.2 不可伪造性 | 第67-70页 |
5.3.3 防止替换攻击 | 第70-71页 |
5.3.4 身份验证 | 第71页 |
5.4 IBDPA性能分析 | 第71-74页 |
5.4.1 功能分析 | 第71页 |
5.4.2 通信开销 | 第71-72页 |
5.4.3 计算开销 | 第72-73页 |
5.4.4 批量审计的效率 | 第73-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76-77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