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涉农职务犯罪防治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3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9页
        1.1.1 选题背景第9页
        1.1.2 选题意义第9页
    1.2 研究现状第9-11页
    1.3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4 研究方法第12-13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阐释第13-20页
    2.1 职务犯罪与涉农职务犯罪的概念第13页
    2.2 犯罪构成理论与涉农职务犯罪的构成要件第13-15页
        2.2.1 犯罪构成理论第13-15页
        2.2.2 涉农职务犯罪的构成要件第15页
    2.3 涉农职务犯罪行为主体的认定第15-18页
        2.3.1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范围第16-17页
        2.3.2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职务行为认定第17-18页
    2.4 涉农职务犯罪中公共财物的认定第18-20页
第三章 涉农职务犯罪的现状及特点第20-30页
    3.1 涉农职务犯罪的现状第20-21页
    3.2 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第21-27页
        3.2.1 案件数量增长、涉农比例增加第21页
        3.2.2 窝案串案、共同犯罪逐渐凸显第21-22页
        3.2.3 涉案罪名集中、贪腐渎职交织第22-23页
        3.2.4 犯罪主体集中、趋向职务化权力化第23页
        3.2.5 犯罪年龄中老年化、教育程度“橄榄形”第23-25页
        3.2.6 犯罪的涉案金额越来越大第25-26页
        3.2.7 作案手段越来越隐蔽第26页
        3.2.8 社会危害性大第26-27页
    3.3 主要案发环节和作案手段第27-30页
        3.3.1 征地拆迁环节第27页
        3.3.2 支农惠农补贴环节第27-28页
        3.3.3 社会保障环节第28页
        3.3.4 新农村建设环节第28页
        3.3.5 生态环境保护环节第28-30页
第四章 涉农职务犯罪的成因分析第30-38页
    4.1 犯罪个体因素第30-32页
        4.1.1 综合素质偏低第30页
        4.1.2 法律知识匮乏第30页
        4.1.3 私欲膨胀、以权谋私第30-31页
        4.1.4 特权思想、侥幸心理第31页
        4.1.5 意志薄弱、心理失衡第31-32页
        4.1.6 尽职观念不强第32页
    4.2 制度机制因素第32-35页
        4.2.1 财务管理混乱、执行不力第32-33页
        4.2.2 政策宣传不到位、信息不透明第33页
        4.2.3 制约机制不健全、监督乏力第33-34页
        4.2.4 涉农政策运行机制不完善第34页
        4.2.5 相关法律存在漏洞第34-35页
    4.3 相关角色弱化第35-38页
        4.3.1 农村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第35页
        4.3.2 党委对村干部监管不严第35-36页
        4.3.3 相关防治工作不到位第36-38页
第五章 涉农职务犯罪的防治对策第38-48页
    5.1 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第38-39页
        5.1.1 加强政治思想、法制教育第38页
        5.1.2 增强风险意识、责任意识第38-39页
        5.1.3 加强干部选任工作第39页
    5.2 完善相关制度机制第39-42页
        5.2.1 完善财务管理机制第39页
        5.2.2 完善涉农资金监管制度第39-40页
        5.2.3 推进信息公开第40页
        5.2.4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第40-41页
        5.2.5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第41-42页
    5.3 完善涉农案件查处机制第42-45页
        5.3.1 健全线索移送和一体化办案机制第42-43页
        5.3.2 规范线索评估和注重初查第43页
        5.3.3 增强办案安全和保密意识第43页
        5.3.4 提高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第43-44页
        5.3.5 加强对案件查处的全程监督第44-45页
    5.4 构建综合预防体系第45-48页
        5.4.1 扎实推进系统预防工作第45页
        5.4.2 多管齐下、延伸预防触角第45-46页
        5.4.3 加大普法力度、扩大预防影响力第46页
        5.4.4“走出去,请进来”、完善预防体制第46-47页
        5.4.5 注重调研、体现预防成效第47页
        5.4.6 提高预防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第47-48页
第六章 结语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若干问题研究
下一篇:消费者过度维权行为的刑法分析--以李某敲诈勒索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