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防屈曲约束支撑的发展、研究及应用 | 第11-14页 |
1.3.1 防屈曲约束支撑的发展 | 第11页 |
1.3.2 防屈曲约束支撑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3 防屈曲约束支撑的应用 | 第14页 |
1.4 结构地震倒塌破坏特性 | 第14-16页 |
1.4.1 结构地震响应的不确定性 | 第15-16页 |
1.4.2 结构抵御地震作用的系统性 | 第16页 |
1.4.3 抗倒塌性能与抗震性能 | 第16页 |
1.5 抗地震倒塌设计规范 | 第16-17页 |
1.5.1 外国规范 | 第17页 |
1.5.2 中国规范 | 第17页 |
1.6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1.6.1 防屈曲约束支撑的推广应用 | 第17页 |
1.6.2 多指标评价防屈曲约束支撑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17-18页 |
1.6.3 抗地震倒塌设计要求 | 第18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第2章 防屈曲约束支撑基本理论 | 第21-27页 |
2.1 防屈曲约束支撑的基本性能 | 第21-22页 |
2.1.1 防屈曲约束支撑的组成及力学模型 | 第21-22页 |
2.1.2 防屈约束支撑的震工作原理 | 第22页 |
2.2 防屈曲约束支撑的适用范围及抗震设防 | 第22-24页 |
2.2.1 适用范围 | 第23页 |
2.2.2 抗震设防 | 第23-24页 |
2.3 防屈曲约束支撑的主要作用和设计原则 | 第24-27页 |
2.3.1 主要作用 | 第24页 |
2.3.2 设计方法 | 第24-25页 |
2.3.3 布置原则 | 第25-27页 |
第3章 基于防屈曲约束支撑的钢框架结构力学性能分析 | 第27-49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7页 |
3.2 数值模型 | 第27-28页 |
3.3 反应谱分析 | 第28-31页 |
3.3.1 周期及振型 | 第28-30页 |
3.3.2 剪重比 | 第30页 |
3.3.3 层间刚度 | 第30页 |
3.3.4 强度验算 | 第30-31页 |
3.4 防屈曲约束支撑的布置 | 第31-33页 |
3.5 弹性状态下防屈曲约束支撑对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33-38页 |
3.5.1 振动周期 | 第33-34页 |
3.5.2 水平地震作用效应 | 第34-37页 |
3.5.3 层间位移 | 第37-38页 |
3.6 风荷载作用下防屈曲约束支撑对钢框架结构的影响 | 第38-44页 |
3.6.1 位移 | 第38-40页 |
3.6.2 应力分布 | 第40-42页 |
3.6.3 局部框架应力线 | 第42-44页 |
3.7 地震作用与风荷载共同作用下结构侧向变形分析 | 第44-46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第4章 防屈曲约束支撑对钢框架结构弹塑性性能的影响 | 第49-63页 |
4.1 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49页 |
4.2 地震波的选择方法 | 第49-51页 |
4.3 内力指标 | 第51-53页 |
4.3.1 剪力值 | 第51-52页 |
4.3.2 层间剪力时程曲线 | 第52-53页 |
4.4 位移指标 | 第53-57页 |
4.4.1 层间位移角 | 第54-55页 |
4.4.2 顶点位移时程曲线 | 第55-57页 |
4.5 能量指标 | 第57-59页 |
4.6 不同层次滞回曲线 | 第59-60页 |
4.7 构件损伤分布 | 第60-6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基于IDA的钢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分析 | 第63-73页 |
5.1 IDA方法的基本理论 | 第63页 |
5.2 IDA方法的基本步骤 | 第63-64页 |
5.3 IDA方法的重要参数选取 | 第64-68页 |
5.3.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64-67页 |
5.3.2 IM和 DM指标确定 | 第67页 |
5.3.3 SF(Scale Factor)的确定 | 第67页 |
5.3.4 极限状态的确定 | 第67-68页 |
5.4 IDA方法分析结果 | 第68-70页 |
5.4.1 单条IDA曲线绘制 | 第68-69页 |
5.4.2 多条IDA曲线分析 | 第69-70页 |
5.5 结构体系抗地震倒塌能力 | 第70页 |
5.5.1 结构倒塌储备系数 | 第70页 |
5.5.2 倒塌概率分析 | 第7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3-75页 |
6.1 结论 | 第73-74页 |
6.2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