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

低含液输气管线内液膜分布与其CO2局部腐蚀相关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创新点摘要第10-21页
主要符号表第21-24页
第一章 绪论第24-36页
    1.1 课题的来源与意义第24-2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5-34页
        1.2.1 低含液输气管线内气液两相流动第25-26页
        1.2.2 管壁液膜分布第26-29页
        1.2.3 低含液输气管线内CO_2腐蚀第29-34页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34-36页
        1.3.1 研究目标第34页
        1.3.2 研究内容第34-36页
第二章 低含液管线内液膜厚度分布特性的实验研究第36-55页
    2.1 实验流程与设备第36-38页
        2.1.1 实验流程第36-38页
        2.1.2 实验设备第38页
    2.2 实验参数第38-39页
    2.3 气量标定第39页
    2.4 液滴粒径测量系统第39-41页
    2.5 瞬时液膜厚度测量系统第41-42页
    2.6 测量点的选取第42-43页
    2.7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3-53页
        2.7.1 上弯头后的竖直管内液膜波动特性第43页
        2.7.2 水平管周向液膜分布第43-45页
        2.7.3 水平管周向液膜最厚值第45页
        2.7.4 上弯头后的竖直管内周向液膜分布第45-47页
        2.7.5 上弯头后的竖直管内周向等效均匀液膜第47-48页
        2.7.6 液膜剥落临界条件第48-52页
        2.7.7 弯头处液膜分离临界条件第52-53页
    2.8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三章 低含液管道内气液两相流动特性的数值研究第55-73页
    3.1 几何建模第55页
    3.2 网格划分第55-56页
    3.3 边界条件第56-58页
        3.3.1 入口条件第56-57页
        3.3.2 出口条件第57页
        3.3.3 壁面条件第57-58页
    3.4 数学模型第58-61页
        3.4.1 湍流运动方程第58页
        3.4.2 基于气液两相流体动力学的双流体模型第58-60页
        3.4.3 Eulerian wall film模型第60-61页
    3.5 计算方法与收敛条件第61-62页
    3.6 结果与讨论第62-72页
        3.6.1 模拟结果准确性验证第62-63页
        3.6.2 上弯头内气相流场第63-64页
        3.6.3 上弯头后的竖直管内气相流场第64-65页
        3.6.4 下弯头内气相流场第65页
        3.6.5 整体速度云图与流线第65-66页
        3.6.6 水平管轴向液膜波动特性第66页
        3.6.7 不同截面处的液滴平均体积分数分布第66-69页
        3.6.8 液滴体积分数分布随时间的变化第69-72页
    3.7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四章 静态均一液膜下CO_2腐蚀萌生-发展的局部电化学研究第73-95页
    4.1 实验流程与设备第73-77页
        4.1.1 丝束电极的制作第73-74页
        4.1.2 薄液膜的制备第74-75页
        4.1.3 多通道电偶腐蚀测试系统第75-76页
        4.1.4 电化学参数测量第76页
        4.1.5 腐蚀产物表征手段第76-77页
    4.2 X80管线钢金相分析第77页
    4.3 腐蚀动力学特征第77-93页
        4.3.1 薄液膜下CO_2腐蚀萌生-发展过程第77-89页
        4.3.2 腐蚀产物的微观形貌与成分分析第89-91页
        4.3.3 液膜厚度影响下的CO_2腐蚀机制第91-93页
    4.4 本章小结第93-95页
第五章 静态液膜梯度下CO_2腐蚀萌生-发展的局部电化学研究第95-111页
    5.1 实验流程第95-97页
        5.1.1 弧形丝束电极的制作第95-96页
        5.1.2 厚度梯度下的薄液膜制备第96-97页
        5.1.3 电化学参数测量第97页
    5.2 弧形丝束电极上方的液膜梯度分布第97-98页
    5.3 毫米液膜厚度梯度下CO_2局部腐蚀行为第98-104页
        5.3.1 毫米液膜厚度梯度下腐蚀电位、电偶电流分布第98-103页
        5.3.2 毫米液膜厚度梯度下局部腐蚀点分布第103-104页
    5.4 微米液膜厚度梯度下CO_2局部腐蚀行为第104-108页
        5.4.1 微米液膜厚度梯度下腐蚀电位、电偶电流分布第104-106页
        5.4.2 微米液膜厚度梯度下各排平均电流分布第106-108页
    5.5 液膜厚度梯度下CO_2腐蚀产物分析第108-110页
    5.6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第六章 动态液膜下CO_2腐蚀萌生-发展的局部电化学研究第111-132页
    6.1 实验流程与设备第111-114页
        6.1.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介质第111页
        6.1.2 实验装置与实验流程第111-114页
    6.2 动态液膜厚度梯度下CO_2局部腐蚀行为第114-122页
        6.2.1 毫米动态液膜厚度梯度下腐蚀电位、电偶电流分布第115-119页
        6.2.2 微米动态液膜厚度梯度下腐蚀电位、电偶电流分布第119-122页
    6.3 动态均一液膜厚度下CO_2局部腐蚀行为第122-127页
    6.4 动态液膜下CO_2腐蚀产物分析第127-128页
    6.5 动态液膜下CO_2腐蚀机制第128-130页
    6.6 本章小结第130-13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32-134页
    7.1 结论第132-133页
    7.2 展望第133-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4页
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4-146页
致谢第146-148页
作者简介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短肽诱导一维无机氧化物纳米材料合成的研究
下一篇:柴油液滴撞壁动态特性及传热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