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致密储层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 主要工作量及成果认识 | 第15-18页 |
1.4.1 主要工作量 | 第15-16页 |
1.4.2 成果认识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基础地质特征 | 第18-20页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8-19页 |
2.1.1 区域构造位置 | 第18页 |
2.1.2 盆地构造演化 | 第18-19页 |
2.2 地层特征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储层类型及特征 | 第20-44页 |
3.1 岩石学特征 | 第20-21页 |
3.1.1 砂砾岩碎屑岩组分特征 | 第20页 |
3.1.2 岩石类型 | 第20-21页 |
3.1.3 结构成熟度 | 第21页 |
3.2 沉积体系研究 | 第21-31页 |
3.2.1 单井相特征 | 第21-24页 |
3.2.2 连井剖面特征 | 第24-28页 |
3.2.3 平面相特征 | 第28-31页 |
3.3 成岩作用 | 第31-39页 |
3.3.1 成岩作用类型 | 第32-36页 |
3.3.2 成岩作用演化 | 第36-39页 |
3.4 地层压力特征 | 第39-44页 |
3.4.1 单井超压 | 第40-41页 |
3.4.2 地层压力的剖面分布 | 第41-42页 |
3.4.3 超压平面展布图 | 第42-44页 |
第四章 致密砂砾岩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 | 第44-67页 |
4.1 致密储层物性特征 | 第44-50页 |
4.1.1 孔隙度和渗透率频率分布 | 第44页 |
4.1.2 孔隙度和渗透率关系 | 第44-45页 |
4.1.3 孔隙度和渗透率垂向分布特征 | 第45页 |
4.1.4 孔隙度和渗透率平面分布特征 | 第45-50页 |
4.2 微观孔喉结构表征 | 第50-67页 |
4.2.1 孔隙类型 | 第50-54页 |
4.2.2 喉道类型 | 第54-56页 |
4.2.3 基于氮气吸附的孔喉结构特征研究 | 第56-58页 |
4.2.4 基于高压压汞的孔喉结构特征研究 | 第58-62页 |
4.2.5 基于恒速压汞的孔喉结构研究 | 第62-67页 |
第五章 致密砂砾岩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 第67-79页 |
5.1 晋县凹陷沙四段-孔二段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 | 第67-77页 |
5.1.1 构造形态控制流体势并主导油气分布 | 第67-68页 |
5.1.2 有效(好)烃源岩控制油气分布范围 | 第68-76页 |
5.1.3 断裂对油气具有垂向输导作用,调节油气分布 | 第76-77页 |
5.1.4 储层物性控制油气富集程度 | 第77页 |
5.2 晋县凹陷中南部沙四段-孔二段致密油成藏模式 | 第77-79页 |
第六章 致密储层有利区预测 | 第79-83页 |
6.1 烃源岩分布 | 第79页 |
6.2 沉积分布特征 | 第79-80页 |
6.3 物性特征分布 | 第80-81页 |
6.4 超压分布 | 第81-83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