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L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效果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前言第9-16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页
    1.2 开发历程第9-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3.1 水驱开发效果评价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2 水驱特征曲线研究现状第13-14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4-16页
        1.4.1 研究内容第14页
        1.4.2 技术路线第14-16页
第二章 特高含水期水驱开发效果评价第16-41页
    2.1 常规水驱开发效果评价第16-25页
        2.1.1 油藏评价指标筛选第16-17页
        2.1.2 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估算方法与评价标准第17-18页
        2.1.3 含水率的估算方法与评价标准第18-19页
        2.1.4 含水上升率的估算方法与评价标准第19-20页
        2.1.5 存水率的估算方法与评价标准第20-22页
        2.1.6 累积注采比估算方法与评价标准第22-23页
        2.1.7 能量利用和保持程度的估算方法与评价标准第23-24页
        2.1.8 产量递减率的估算方法与评价标准第24-25页
    2.2 平面开发效果评价第25-36页
        2.2.1 L1层平面开发效果评价第25-30页
        2.2.2 L2层平面开发效果评价第30-36页
    2.3 综合开发效果评价第36-40页
        2.3.1 模糊综合评价基本原理第36-40页
    2.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特高含水期水驱开发潜力研究第41-61页
    3.1 区块常规潜力分析第41-56页
        3.1.1 静态法预测采收率第41-43页
        3.1.2 常规水驱曲线预测采收率第43-47页
        3.1.3 特高含水期水驱特征曲线预测采收率第47-52页
        3.1.4 实例分析第52-56页
    3.2 单井常规潜力分析第56-58页
        3.2.1 L1层单井潜力分析第56-57页
        3.2.2 L2层单井潜力分析第57-58页
    3.3 特高含水期水驱油效率分析第58-60页
        3.3.1 油水相渗特征关系第59页
        3.3.2 水驱油效率公式的改进第59-60页
    3.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剩余油分布特征第61-71页
    4.1 平面剩余油分布特征第62-65页
    4.2 层间剩余油分布特征第65-68页
        4.2.1 油藏基本概况第65页
        4.2.2 层间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第65-68页
    4.3 层内剩余油分布特征第68-69页
        4.3.1 正韵律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第68页
        4.3.2 反韵律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第68-69页
        4.3.3 均质韵律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第69页
    4.4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五章 开发对策研究第71-79页
    5.1 提液第71-74页
        5.1.1 提液可行性研究第71-72页
        5.1.2 提液方案研究第72-74页
    5.2 周期注水第74-77页
        5.2.1 L2-3-1井井组周期注水研究第74-75页
        5.2.2 L2-3-3井井组周期注水研究第75-77页
    5.3 油井转注第77-78页
    5.4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结论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晃动对双混合制冷剂天然气液化流程影响研究
下一篇:晋县凹陷中南部Es4-Ek1段致密储层特征及有利区带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