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轻资产内涵综述 | 第10-11页 |
1.2.2 轻资产运营模式内涵综述 | 第11页 |
1.2.3 轻资产运营模式特征研究 | 第11-13页 |
1.2.4 财务视角下轻资产运营模式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2.5 评述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 第14-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轻资产与重资产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1.2 “轻”“重”运营模式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3 “轻”“重”运营模式的财务特征 | 第18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2.2.1 微笑曲线理论 | 第18-19页 |
2.2.2 产业价值链理论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张江高科轻资产运营模式案例介绍 | 第20-29页 |
3.1 张江高科基本概况 | 第20-21页 |
3.2 张江高科轻资产转型的动因分析 | 第21-24页 |
3.2.1 内在动因 | 第21页 |
3.2.2 外在动因 | 第21-24页 |
3.2.3 动因分析小结 | 第24页 |
3.3 张江高科轻资产运营模式转型的途径 | 第24-26页 |
3.3.1 建立承租关系,打好转型基础 | 第24页 |
3.3.2 产业孵化,吸收优质投资项目 | 第24-25页 |
3.3.3 基金操盘,扩展发展空间 | 第25页 |
3.3.4 融资渠道拓宽,降低融资成本 | 第25页 |
3.3.5 建设新型平台,实现产业并购 | 第25-26页 |
3.4 张江高科轻资产转型后运营模式分析 | 第26-29页 |
3.4.1 科技地产,聚集高科技产业的稳定器 | 第27页 |
3.4.2 产业投资,促进科技企业发展的加速器 | 第27页 |
3.4.3 创新服务,科技地产与产业投资协同发展的驱动器 | 第27-29页 |
第四章 财务视角下张江高科轻资产转型的效果分析 | 第29-53页 |
4.1 张江高科轻资产转型后的财务特征 | 第29-39页 |
4.1.1 存货与固定资产占比下降 | 第29-31页 |
4.1.2 货币资金储备比重增高 | 第31-32页 |
4.1.3 营运资本总体增加 | 第32-34页 |
4.1.4 经营现金流净额变动较大 | 第34-36页 |
4.1.5 有息负债占比下降 | 第36-37页 |
4.1.6 投资收益增多,传统业务收入减少 | 第37-38页 |
4.1.7 小结 | 第38-39页 |
4.2 张江高科轻资产转型后的财务效果分析 | 第39-51页 |
4.2.1 资产流动性增强,短期偿债能力增强 | 第39-41页 |
4.2.2 资产结构不断优化,负债率逐年下降 | 第41-42页 |
4.2.3 资产管理能力优化,释放存货与现金 | 第42-46页 |
4.2.4 业务重心转移,拉动盈利增长 | 第46-48页 |
4.2.5 净资产收益率平稳上升,经济发展韧性增强 | 第48-49页 |
4.2.6 发掘新盈利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49-51页 |
4.3 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企业轻资产转型的相关建议 | 第53-56页 |
5.1 对张江高科的建议 | 第53-54页 |
5.1.1 充分利用企业现金流,加大高附加值业务投入 | 第53页 |
5.1.2 提升收入质量,提高盈利能力 | 第53页 |
5.1.3 优化融资渠道建设,实现企业健康发展 | 第53-54页 |
5.1.4 加强市场应对能力 | 第54页 |
5.2 对同行业企业转型的建议 | 第54-56页 |
5.2.1 已轻资产模式转型企业 | 第54-55页 |
5.2.2 未轻资产模式转型企业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论及不足 | 第56-57页 |
6.1 结论 | 第56页 |
6.2 不足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